釀 熱門 文字裡的貓 2025.08.31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在絕望之巔,我沒有死 「你熟悉那種可怕的融化感,彷彿溶解在流淌的河水中,自我被有機液體化為烏有的感覺嗎?你身上一切堅固、結實的東西,都在令人厭倦的流動中融化,只剩你的頭額。」二十世紀的羅馬尼亞裔法國哲學家蕭沆在 22 歲時寫下《在絕望之巔》,書名以彼時在自殺訃聞中通用的開頭為名:「在絕望之巔,年輕的某人結束了他的生命。」 黃曦 2025.11.21 《地母》:這並不只是獻給所有邊界上的女性 當《南巫》以民間信仰梳理馬華族群的邊界裂隙,《五月雪》呈現歷史暴政在女性身體的代代傳遞,《搖籃凡世》則揭露出神權與父權的所共謀的生命壓迫,然而《地母》提升到了更為宏觀的層次——土地本身的痛苦,才是所有苦難、鬼魂、降頭的真正源頭。 黃郁書 2025.05.30 《安道爾》全系列:革命的暗影,反抗的火光 這也許是反抗運動最大的悖論。為了捍衛更崇高的價值,卻連內心的道德都守護不了,甚至保護不了身邊最在乎的人。為了實現自由,身在其中卻無比不自由,無法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不僅因為他人,更因為內心不願影響反抗運動而自我束縛。為了爭取廣大人群的福祉,卻在過程中經常忘了要把眼前的人,視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CharMing 2025.06.03 總是提醒自己無人可取代──演員長澤雅美的灰姑娘之路 比起擬定具體的計畫,「未來」這個字,對長澤雅美來說是遙遠的存在。二十幾歲時,她曾經活在不再被需要,可能隨時都會失去工作機會的不安中,「年輕時,我總是思考著未來,但現在我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專注完成眼前的每一件事。我相信,只要把眼前的事做好,就是活著的意義。」 花神沒有咖啡館 2025.10.12 《色,戒》:用愛銘刻存在的證明 比起順著張愛玲原著中引用的那句「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直觀地解讀王佳芝是由性開始「做」出愛的,我認為她對易先生的感覺,更像是她對於愛的投射——她是難以自拔地,在注定失敗的行動中,在建立於謊言上、肯定沒好結果的關係中,從易先生身上完滿了關於愛情的想像。 蔡曉松 2025.05.14 《死亡日記》:少年、少女,與攝影機後的目光 青春是否總是如此蒼白離地,或溺己如沉吟囈語──或許皆非全有全無,但《死亡日記》讓我重塑感受,過去的世界依然存在,它的某種特定知覺被電影承認,我們因此得以望向不足為人道的少時傷痛,與至今無法跨越的匱乏與不滿,在離開電影構築的憂愁情緒之前,回頭再看一眼。 1 ... 3 4 5 6 7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