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編輯室 Jesse 2023.06.01 2023 坎城現場直擊:媒體證、冷麵包、紅毯與海灘椅──詳解坎城影展的一整天 文字、現場攝影/《釀電影》特派員林孟穎 為了爭睹一流作品的世界首映,全球各地業界人士搶著擠進這座電影之城。然而場次有限,看片欲望無窮,這些用錢也買不到的夢幻票券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影展期間處處都有放映及周邊活動,實際上到底有哪些必帶行程?以下依照時序,為大家開箱「坎城的一天」大概是什麼模樣。 |07: 完整閱讀 Jesse 2023.05.17 2023 坎城現場直擊:開幕片《Jeanne du Barry》盛大開場,各國電影人全面回歸 文字、現場攝影/《釀電影》特派員林孟穎 第 76 屆坎城影展於 5 月 16 日至 27 日舉行,首日由法國才女麥雯(Maïwenn)自編自導自演、強尼戴普擔綱男主角的法國宮廷劇《Jeanne du Barry》拉開序幕。 走過三年新冠疫情,坎城經歷了 2020 取消、2021 延期,直至 2022 完整閱讀 粉紅色的百香果 2023.05.17 從粉絲到實習生:腦洞少女潛入釀電影的實習特輯! 最近一邊準備八月新刊的專題內容,一邊整理自己在釀電影的實習生活,才發現真的是咻地一下就來到尾聲──遙想去年暑假,我仍是釀電影的小粉絲,因為斗膽的毛遂自薦被注意到了,或許是真的表現得很積極吧(自誇),去年九月我順利潛入內部,就此展開了為時九個月,體感上十分痛快的實習旅程! 完整閱讀 汪正翔 2023.05.03 竟然有一個讓我們覺得美的當代藝術──談「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 美或是純粹(或許加上詩意)在當代藝術即使不是負面的,也是一個近乎於無效的說詞。所以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在北美館的展覽「片刻冥想」,產生了美或是詩意的感受時,我覺得非常不安,好像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審美體驗。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23.04.26 釀電影新刊【影迷這種生物】⇒ 在電影裡,我活過一百萬次不同人生 說到底,看電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使這是很好揪伴的活動,即使聊電影的同好不難尋,即使「在戲院一同體驗」是我們這些基本教義派的信仰,但是對電影的愛、電影與你的關係,終究只有自己能懂。電影召喚的是人生觀、記憶與看世界的方式,所以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愛的電影完全一樣。 完整閱讀 張晉瑋 2023.04.19 分解生活、重組意識:高重黎的後設影像裝置與視覺玩具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完整閱讀 黃曦好夢 2023.04.10 爆炸的年代,影像值得相信嗎?談【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我極力推薦觀者先依循策展人劃分出的焦點動線,第一次只是單純地觀看,接著再回到頭(最好去外面喝杯咖啡、喘口氣),依循年表的動線、搭配展覽手冊,第二次觀看其作品,找出作品之所以以黑、白框裝載的意圖。如此一來,相信你會走進布里那個不是只是馬格蘭攝影師的霓虹世界。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23.01.04 釀電影新刊【怦然心動的改編力!】⇒ 無論在文字或電影裡,我都喜歡你 曾經,「改編電影」距離一切 IP 和商業考量,是很遙遠的。那是跨形式的藝術還不常彼此共生,粉絲經濟也還沒變成唯一的經濟,改編看上的是故事而非品牌,改編的本身則是創作者與創作者(而非與市場、與粉絲之間)互相對話的、美好的年代。因為看到你說出傑出的故事,用你的方式,讓我也想用我的所有,來為虎添翼。 完整閱讀 1 2 3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