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釀電影 2020.10.15 桃影2020|散播歡樂散播愛,是一種福報──專訪《陽光電台不打烊》導演與主演團隊 洪子鵬導演的公視人生劇展《陽光電台不打烊》,以荒謬喜劇交織溫暖,講一座廣播電台的「最後一夜」。全劇在電台建築的裡與外、室內和樓頂完成,集合一群影視劇場界的老將,並由演員黃騰浩參與製作,打造一齣立體版的舞台喜劇,最終要傳達對廣播年代的緬懷,以及「不論你的聲音再小,都一定有人在聽」的媒體理念。 完整閱讀 雀雀 2020.10.08 桃影2020|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力量:專訪《孤味》女主角陳淑芳、導演許承傑 徐若瑄在長片版擔任要角,在片場更是淑芳阿姨的得力助手。淑芳阿姨開玩笑說:「我的助理嫌我囉唆、問東問西,有時候都不理我。後來都是徐若瑄過來耐心幫忙解釋一切。」淑芳阿姨問東問西的焦慮來自在電影中擔任女主角,壓力山大:「畢竟我 82 歲了,不是 28 歲。」 完整閱讀 雀雀 2020.10.05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專訪:當陳昊森不是張家漢,曾敬驊不是 Birdy 關於那場兩人坦誠相見的浴室戲,驊森 CP 坦承「摸戲」有事前討論演練,後續的「吻戲」則是隨興之所至。陳昊森解釋:「相對於身體的接觸,我們要怎麼親是沒討論的,就隨著情感的流動,做出的自然反應。」曾敬驊則補充形容陳昊森的嘴唇像「芒果」,為電影的酸甜初戀滋味作了註解。 完整閱讀 謝璇 2020.09.15 提煉桃園魂,打造屬於市民的桃園電影節──專訪總策展人鴻鴻、節目統籌林珏竹 本屆桃影的年度主題「川流不息」為財團法人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在標案中明訂的方向,鴻鴻在這四個字中找到與桃園這個城市的連結。桃園市由於大型國際機場座落而為「國門」,具有交通要塞、與世界串流的特性。「也住著許多新住民、移工以及外省與客家各族群人口,桃園的確是多元環境的代表。」 完整閱讀 謝璇 2020.08.11 「我不怪,我只是不一樣」──專訪《怪胎》謝欣穎 在愛情裡面人人或許都是怪胎,也都在找一個與自己同樣特異的雙胞胎。《怪胎》以強迫症特質作為一種顯性象徵,回頭講的是渴望同性相吸、尋覓共鳴。「如果我是陳靜,不管怎麼樣,我都會跟陳柏青在一起」謝欣穎說。在人海茫茫中尋找同類進而相愛,即便預見了將潰散的結局,仍要奮不顧身愛一回。 完整閱讀 婉兒Cari 2020.07.17 北影 2020|以藏區的靈性詩意,寫女性的生存之慟──專訪《氣球》導演萬瑪才旦 「人越長大就越容易會失去一些靈性的東西。」〈氣球〉小說中的這句評述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在拍攝電影前,萬瑪才旦先寫了小說,在獨特的宗教文化場域下,藏人對自尊的堅守、對性事的噤聲,都被他信筆寫透。而那股渾然天成的聚落氛圍,也讓他搬移到電影中。 完整閱讀 戴以禮 2020.06.27 北影 2020|電影是容器,讓其他語言形式都流進來──專訪《愛寓春光》導演盧卡費里 直到切換到性愛場景時,倏地綻放到 16:9 的寬敞比例,配上濃烈而鮮豔的霓紅光影,恰巧呼應了主角當下的心境:「碧昂卡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才感到開放、輕盈、歡愉」。盧卡將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公寓化作攝影棚,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無論是靜態的日常摹寫或是動感的情慾胴體,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匠心獨具。 完整閱讀 蔡曉松 2020.06.24 北影 2020|身陷虛實難分,眼見情愛迷離──專訪《幻愛》導演周冠威 「十幾年前的劇本初稿,是我失戀的狀態寫的,十幾年後的定稿,是我結婚之後寫的。我過去經歷了很多愛情創傷,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很恐懼愛情,不願再次受傷。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求愛情,曾遇到很多浪漫時刻,享受過愛情的美好。愛情就是這樣,有歡愉與浪漫,有殘酷與艱難。《幻愛》相信愛情的力量,也要呈現愛情的痛苦。」 完整閱讀 1 ...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