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張硯拓 2018.10.14 專訪 2018 女影台灣競賽入圍導演楊詠亘、陳顗竹、董淑緣 今年初夏,我在參與女影台灣競賽獎初審的時候,一再被撼動。其中一類的原因,是驚訝於學生作品的「成熟」,這成熟可能來自技法,來自敘事的操控和演員調校,也可能來自對創作/記錄的思考,和甚至意義的辯證。接著夏天過去,影展將近了,我也冒出和這些作者們聊聊的想法,尤其想讓她們彼此交匯,說說對各自作品的感受。 完整閱讀 Pony 2018.08.02 《非同凡響》岑珈其|「覺得值得做,就值得去做」──堅持不懈的演員夢 讀書考上好大學,賺錢找份好工作,存錢供座好房子,成為這代香港年輕人的「生存目標」。當這世代長大所接受的資訊,是賺錢最重要時,他們也漸漸放棄對夢想的堅持。「你不能說是軟弱,其實他們好堅強,願意放棄夢想,只為配合生活的需要。但我是不想放棄,不想放棄任何一個追夢的可能。」岑珈其堅定地補充著。 完整閱讀 張硯拓 2018.06.28 「顏色是有魔法的!」——專訪影像漫遊者 Zoe 動畫導演用筆創作,實寫導演則是透過鏡頭與場景、人物造型、光線的安排,在真實世界裡創造帶有故事性、情緒性,甚至象徵意義的色調。「顏色是有魔法的!每個人對色彩的認知都不一樣,你的紅色不一定是我的紅色,你的黃色可能比我還亮很多——甚至,誰能夠說清楚『青色』到底是什麼東西?(笑)」 完整閱讀 張硯拓 2018.06.15 只要為電影而活——專訪【台北文學.閱影展】策展人楊元鈴 「我期待每一個不同文化,會養出它自己的影像語言,這個語言即使放進好萊塢的敘事架構和邏輯,還是會跳出來,你的文化養分還是會跳出來。」元鈴有點苦笑說,每當她拿《恐怖份子》、《悲情城市》或《牯嶺街》跟這些新導演比,都被朋友說你不能這樣比啦!他們那個是大師!「但為什麼不行?侯導他們當時也差不多是這年紀啊!」 完整閱讀 張硯拓 2018.05.05 離開時空膠囊——專訪《尋愛偵探阿洛伊斯》導演托比亞斯.諾雷 托比亞斯.諾雷畢業於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他的外表看似嚴峻,大鬍子遮起半張臉,但他的內在顯然是個小鬼在踢皮球——他在自己執導的 MV 裡,從人的肚子抓出一隻章魚,讓男子在煙霧瀰漫的房間磨蹭假馬背,讓粉紅色的大娃娃邊作蛋糕邊 rapping……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18.04.30 「因為我是我」——專訪《小玩意》導演王洪飛 攝影的創作,在轉瞬之間便完成;相對地,電影創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兩者是不一樣的。「攝影較不是在創造/再現記憶,而是在生成一個觸發點。那背後連結著空間、性格、光線等等,最後成為一道意念。電影則是經驗,是夢境,是你對生命的經歷。要根據一部電影來拍出一張照片很難,但是根據一張照片生成一部電影,比較容易」 完整閱讀 雀雀 2018.01.03 《幸福路上》導演宋欣穎|「與其一直抱怨這個環境,為什麼不想辦法改變它?」 即將在 2018 年底問鼎金馬獎最佳動畫電影的《幸福路上》,是一部台灣本土 2D 動畫長片,由宋欣穎執導,故事講述一個台灣小女孩的成長軌跡以及成人之後、在家鄉與異鄉之間的擺盪,背景有滿滿的台灣歷史記憶。 完整閱讀 1 ...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