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編輯室 波波 2018.03.14 電影原聲帶的「源」與「聲」 出生在五〇年代黑膠問世後的人,對理解「album」會有所困難,畢竟不論黑膠、卡帶、CD、甚至數位音樂,都已不具備成冊的概念。那是要去試想在 78 轉唱片的 20 世紀初期,每面僅能灌錄三分半的長度,要集結成原聲帶常需要超過一張碟的容量,因此將一套數張的 78 轉唱片,以書頁的方式收藏⋯⋯ 完整閱讀 陳煒智(Edwin W. Chen) 2018.03.13 重歌曲輕配樂的華語電影音樂傳統 在許多情況下,一部平淡無奇的電影,卻會因為一首歌曲,突然擁有了傳世的價值。我們或許早已忘記電影的細節、故事的內容,但這些歌曲一響起(有的時候還不是『歌』,可能只是『配樂』裡一段如歌的旋律),強烈的畫面感、朦朧而美好的視聽印象,便長相左右。 完整閱讀 Mesple 2018.03.13 歐陸配樂的多彩花園(下) 歐陸配樂師人才輩出、才華洋溢,前往好萊塢的路上一直絡繹不絕,當原本芬芳於一隅的配樂師,突然能接下好萊塢大片,卻往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替他們高興的是能夠站上更大的舞台,擔心的卻也是:過去受人欣賞的特質,會不會因此消耗殆盡? 完整閱讀 Mesple 2018.03.12 歐陸配樂的多彩花園(上) 如果說好萊塢電影音樂是一座精心栽植的溫室花園,歐陸電影音樂更像是自由多元的原始林,對音樂異文化的消化吸納,開出美麗的花。以下這些名字,或許已經在好萊塢大放異彩,也或許正往好萊塢前進當中,你可以不喜歡,卻不能不知道他們。 完整閱讀 林紙鶴 2018.03.09 閃瞬的北國之聲:寫於約翰.約翰森驟逝之後 今年二月的德國柏林,殞落了一位作曲家,哀悼消息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傳開,「不可置信」是每個人當下的反應。他是約翰.約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年僅 48歲。多數人在《愛的萬物論》認識他,我則從《世界異戰》的預告片開始聽見他。 完整閱讀 洛伊爾懷斯 2018.03.09 與《金剛》同行:穿越好萊塢電影音樂的歷史軌跡 三個時代拍攝的三部《金剛》音樂,反映了好萊塢電影配樂不同時期的主流理念與美學,有如電影音樂發展史的縮影。流行趨勢潮來潮往,創作理念分分合合,歷史演變的軌跡不僅引人入勝,也帶領影迷和樂迷探索不同配樂型式與技巧背後的思考、美感與影響力,令人對電影音樂如何累積成一個動人且不應忽視的藝術資產,有更深的體悟。 完整閱讀 Lizzy 2018.03.09 Lizzy ✕ Sandy|《決勝女王》:在追求勝利以外……(下) 有時候,要說「我愛你」真的很難。尤其對於想維持「堅強」形象的人,談愛太困難。我們寧可叛逆、互罵、冷戰,也無法向對方先示弱,承認「我好愛你、我好需要你」。《決勝女王》的好勝父女檔,讓我看見自己與父親的影子,還有我們的溝通障礙。 完整閱讀 Lizzy 2018.03.08 Lizzy ✕ Sandy|《決勝女王》:在追求勝利以外……(上) 我們能不能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能不能放過那些眼光下的自己?能不能讀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一再找尋他人眼中的鼓勵或讚許?然後,我們的成功或是勝利背後,也許能少一些傷痛或是憤怒,或者,我們就能定義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勝利。 完整閱讀 1 ...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