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瑄 目前為政大傳播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多以文學意象或以社會層面解析文本。影評散見於《關鍵評論》、《想想論壇》、《映畫手民》。 FB| IG :not_moviereview(這不是影評) 常用的標籤 #netflix #N號房事件 #影評 #釀影評 #釀電影 2021.08.27 我不只看八、九〇年代的復古港片,也愛看校園 YA 片 除了珍愛著這些帶有文藝腔的香港電影,我也愛看劇情狗血的校園喜劇。如果說香港電影帶給我的養分就像是溫潤順口的鴛鴦奶茶,那麼校園喜劇就像是在歡鬧派對裡啜飲的可口可樂,一口一個酣暢淋漓。 2021.08.13 糖衣毒藥的童話故事:《驚駭糖果屋》揭秘絢麗童話的幽暗面 《驚駭糖果屋》改編自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在原版的童話故事中,兩兄妹因遭到父親拋棄,輾轉來到了女巫佈置的陷阱裡。而在電影中,反倒翻轉了此一概念,是看似純真的孩子們為大人佈置了一棟走不出的童話小屋。 2021.07.28 永不日落的盛夏和普吉島上熱戀的少年:《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 《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一推出就備受讚譽,被觀眾讚為難以超越的「泰腐天花板」。劇中沒有一般愛情劇那些明目張膽的熱戀情緒,透過一點一滴地積累情感,小心翼翼地挑撥著心動的頻率,含蓄卻源遠流長。少年在海邊奔跑的身影,成了夏日裡最明媚的一縷陽光,也正呼應了觀眾所說的:願普吉島的夏日永不停歇,我愛的少年永遠熱戀 2021.06.29 全球資本主義流動與新移民身份認同:《拉馬與拉拉》、《以啟山林》、《遙遠之地》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流動下,個人身份邊界在不斷改變的同時,也被編織進全球化秩序中。在《拉馬與拉拉》中,我們跟著這一家人重新適應在台的新生活,也彷彿親身經歷新住民被社會邊緣化的困境;《以啟山林》和《遙遠之地》則是講述了一則則緬甸華僑回國打拼的故事,其中也牽涉他們的國族認同以及不斷被傳頌的「中國夢」。 2021.06.03 寄不出去的情書、孤獨死的亡者:從《我是遺物整理師》窺見南韓社會的陰暗角落 從這些亡者的故事中,觀眾得以正視,這些往生的逝者,也曾是活生生的人。整理師金璽別在為逝者整理遺物時領悟到:「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來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僅此而已。」《我是遺物整理師》也延續著這樣的意志,為逝者傳達它生前最後想傳達的,關於愛與記憶的訊息。 2021.04.20 論非暴力抗爭之必要──《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這場審判僅是作為殺雞儆猴的政治秀,在檯面上的訴訟,不過是走個過場,佯裝成民主體制的私刑暴力。而在檯面下,警方對示威者惡意地發動攻擊,又或是安插間諜在示威群眾中,利用女探員施展美人計。在國家與個體間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個體的處境猶如螻蟻一般,受制於國家機器的操縱。 2021.03.05 死了一名修女之後──《守護者》中共謀的社會體制 與同樣講述神父性侵案的《驚爆焦點》相比,儘管兩者皆是立基於真人真事,電影起碼讓我們看到了對於社會正義實踐的希望。而在《守護者》上映之後,正義還是未能如期而至。紀錄片形式的真實與殘忍在於,它並不能賦予事件一個完美的結尾。當影集播映後,它仍時刻提醒我們,現實的腐敗依舊持續,整體社會依舊需要人們作出改變。 2021.02.03 論知識的不正義:《花漾女子》如何拆解社會對女性的惡意 對於性侵者而言,這個世界實在是太過方便,因為即使罪行發生了,每個人都會幫助他檢討被害者。遭受到侵害的女人,若是想要他人採信於她,就必須當個完美的受害人。她必須沒有酒醉的歷史,不參加派對,同時還要衣著保守,不能引起他人的遐想⋯⋯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