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瑄 目前為政大傳播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多以文學意象或以社會層面解析文本。影評散見於《關鍵評論》、《想想論壇》、《映畫手民》。 FB| IG :not_moviereview(這不是影評) 常用的標籤 #netflix #創造安娜 #劇評 #釀選劇 #釀電影 2022.04.14 「有時候就是需要弄假成真」──《創造安娜》和 21 世紀的美國夢 有別於過往對美國夢的想像,要野心勃勃、積極進取,同時需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階級流動,21世紀的美國夢卻是在金錢泡沫堆裡,不斷吹捧出的美麗幻想。一旦夢想的泡泡被戳破後,野心家便顯象成為可笑的詐欺犯。劇中不斷重複的那句「弄假成真」,讓人不僅反思在安娜陷落後,還有多少個安娜在前仆後繼,編織起一張綿密的謊言網 2022.02.11 悸動的愛情和戀人絮語──《那年,我們的夏天》為何能打動人心? 《那年,我們的夏天》是一篇符號化的詩篇,被組織結構過後,又再被戀人一一拆解。崔雄的「十個討厭延秀的理由」裡沒有討厭,只有滿眼的喜歡;延秀的「分手原因」裡也沒有真正的原因,只有對自我傲慢的懺悔。最後,兩人在度過了沒有彼此的五年後,愛情裡,還是只剩愛情。 2021.12.15 錯置的時空、幻夢的蘇活──《迷離夜蘇活》中跨文化的都市想像 珊蒂的故事幾乎與《台北發的早車》中的秀蘭如出一徹。當秀蘭來到台北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一名舞女,就此沈迷於聲色場所之中,秀蘭的夢想也隨著她來到這座城市後被摧毀了。無論是《迷離夜蘇活》或梁哲夫所執導的《台北發的早車》都將「都市的現代性」與罪惡的意象相構連,「鄉村」則是被賦予了純樸、為一處精神原鄉的想像 2021.11.29 金馬 58|網路女神和現實蕩婦──《青春弒戀》中那些被商品化的女人們 《青春弒戀》甫上映就面臨口碑兩極化,意欲展現青春的迷茫與困惑,卻將人物的形塑呆板化。男主角被描繪為沈迷電玩、色情影像中的宅男,一遍遍強調電玩與暴力行為間的連結,簡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倒更加污名化喜愛電玩的邊緣群體。女性角色如Monica也相當扁平地被想像為愛面子的拜金女,反倒合理化大眾對她的偏見。 2021.11.18 那些電影裡避而不談的──《梅艷芳》販賣的虛假懷舊 電影裡非但不提「民主歌聲獻中華」、也沒有她所支持的「黃雀行動」,在片中聲稱愛港的梅艷芳,彷彿被抽去靈魂的空殼,徒留一個被政治閹割後的虛假形象。劇情相當斷裂地省略其社運經驗,又在九七大限將至時,重提梅艷芳誓死不離開香港的決心。然而,電影未曾言明,梅艷芳向眾人保證的「不離開」,背後反映了港人什麼樣的焦慮 2021.10.28 藉由影集發動的一場宗教戰爭?《午夜彌撒》中的宗教暴力與民粹主義的癲狂 麥可・弗拉納根在這部作品中投射出對教義和整個宗教體系的質疑,他說:「如果這是一個寓言,那麼故事中的天使並不代表吸血鬼或恐怖的象徵,但它代表了任何信仰體系中的腐敗,它代表了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和狂熱主義(fanaticism)。」 2021.09.17 《幸福無公式》如何去探問婚姻的本質?──專訪黃開璟導演 黃開璟說紀錄片的魅力也正是在於「站在鏡頭後面,你可以放下原有的觀點,重新去看待一些事物,幫助你去拓展自己的視野,去聽見別人的聲音」。正如同她在 Cling 和小畢的婚姻中,省思自己在過去那段感情中的不成熟之處。黃開璟導演也透露,目前《幸福無公式》的長片版正在剪輯中,大家可以好好期待這部片的上映。 2021.08.27 我不只看八、九〇年代的復古港片,也愛看校園 YA 片 除了珍愛著這些帶有文藝腔的香港電影,我也愛看劇情狗血的校園喜劇。如果說香港電影帶給我的養分就像是溫潤順口的鴛鴦奶茶,那麼校園喜劇就像是在歡鬧派對裡啜飲的可口可樂,一口一個酣暢淋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