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CharMing 2024.12.13 在日本電影,看見社會的溫柔與殘酷──2024 東京影展:九部日本電影集錦 在吉田大八拍出《生之敵》後,我決定將其修正為,吉田大八或許拍不出真正的商業娛樂片,但他能把一部高概念的電影,結合極富文學性的影像與銳利的剪接,幻化成一部擁有高度藝術性與娛樂性兼具的電影。《生之敵》能在 2024 東京影展主競賽一舉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實至名歸。 括號君 2024.12.13 《黑箱日記》:被害者的理性與感性 《黑箱日記》非常忠實地記錄下伊藤詩織的對抗過程,大量的自照影片,詳實地記錄她悲觀負面的狀態,憤怒、自怨、痛哭——也曾有過輕生的念頭,以及不得不緊急就診的情況。但她仍決定努力下去,一如她在前往刑事法庭的計程車上,聽的那首〈I Will Survive〉,她會活下去。 彼得吳 2024.12.11 《三個羯子》: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煉獄 有別於多數作品以城市作為舞台,探討大疫時代下孤獨個體與社會群體的複雜關係,中國導演葉星宇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三個羯子》選擇另闢蹊徑,將鏡頭望向他的故鄉──陝西,藉荒誕的筆調描繪防疫政策如何大幅影響鄉村的日常生活。 詹氏 2024.12.11 《破・地獄》:港片去政治化潮流中的社會生死解脫 《破・地獄》的瑣事日常,也能創造出極大吸引力和口碑效應,反映著香港電影市場對具有文化內涵和社會反思的作品需求。雖然《破.地獄》以宗教與生死哲學為題材,呈現「去政治化」的外觀,但細看之下,影片中仍隱約地觸及了一些模糊的政治議題,為香港電影注入新的活水與思考空間。 趙鐸 2024.12.10 如何透過「沉浸感」使我們進入並理解到身心疾患者的視角:以「高雄電影節 XR DREAML」三部 VR 作品為例 本文嘗試從這兩年高雄電影節所展映出的 XR 作品中,挑選出三部以 VR 技術處理身心疾病患者主觀視角的作品:《臨夜吶喊》、《靈魂繪師》以及《記憶如沙》,以說明 VR 是如何透過特定互動機制的設計,「訓練」觀者逐步進入到患者的視角。 陳穎 2024.12.10 我們都在陪伴世界死亡:《隔壁的房間》與伴死的藝術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想起這封遺書,每次也都得出差不多的解讀和對愛的看法。最近一次,發生在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隔壁的房間》時,我驚喜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微妙呼應,而這場文學與電影的相遇,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吳爾芙在死前對愛的讚美,與她終究選擇死亡之間的矛盾性。 1 ... 13 14 15 16 17 ...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