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熱門 LEVY 2025.05.17 從《青少年哪吒》到《郊遊》:蔡明亮劇情電影的美學流變 從《青》到《郊》的這二十年間,蔡明亮以電影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看」不再是一種消費行為,更靠近一場靜觀,一種修行。無所謂理解與否,無所謂喜不喜歡──身為一個影迷,或許這才是凝視蔡明亮與電影的正確方式。 陳穎 2025.04.10 重返《殺夫》現場:多元身體與女性生命細節 《殺夫》作為一個反映在極端父權下,女性命運注定悲慘,即使反抗也頂多同歸於盡、別無出路的文本,尤其能凸顯出這個「理所當然」的矛盾。指出這個矛盾便是在問:要如何從這類文本中讀出女性培力、翻轉性別權力關係的可能性? 邱宇暄 2025.08.21 在開放的影廳,專心地聽──專訪北美館「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策展人陳慧穎、馮馨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是臺北市立美術館藉由跨領域策展合作,在地下樓打造的視聽空間,長期定時定點放映不同主題之單頻道影像。自2024年10月開展以來已推出三個季度,本季(Vol.4)由分別具備電影、視覺藝術策展背景的陳慧穎及馮馨共同策劃,作為放映計畫最後一季,將展出至2025年9月28日。 黃曦 2025.10.11 其實沒有人可以拯救,也沒有人有義務拯救──與朱駿騰談《河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幾乎可以作為《河鰻》的註腳。其實整部電影都圍繞著父權的陰影,也因此更像是導演最自我的剖析,他的電影藝術並未代償他面對生命虛無的創傷,那一道飄忽的裂口反而在創作裡,被暴露得更加澈底。但朱駿騰說,他想要以性作為所有慾望的象徵,看見那個生而為人,因為無能,於是感到抱歉的自己。 文字裡的貓 2025.05.17 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 曾遭人為埋沒的光州運動,朴贊郁未在電影裡明說,而是將那些抗爭的、流血的、哭泣的、堅定的、死亡的人們安放於背景,用自己的方式持續發聲,而當代許多的韓國電影/書籍/攝影作品中,也不乏有創作者透過藝術,來重返這段(不)存在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從國族歷史的暴力中探尋自由的邊界,並向未來的正義持續探問。 黃曦 2025.10.06 若是心變做勇敢,按呢著袂閣驚惶──專訪潘客印《我家的事》 潘客印說,每一次回到社頭,心就會變得很巨大。回家之後,他不用再害怕、擔心自己的心因為變得巨大,所以擠壓到在台北停紅綠燈的機車騎士、一起擠捷運的上班族。後來他在想,為什麼搬到台北之後,會開始強調自己是彰化社頭來的,為什麼更喜歡說台語:「可能對我來說,這是住在都市的時候給自己的氣力,按呢著袂閣驚惶。」 1 ... 6 7 8 9 10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