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熱門 釀電影 2025.01.19 《青魚》中的符號學:照片、火車與鏡子的隱喻解析 李滄東導演的首部電影《青魚》透過物件與空間的運用來刻畫人物情感與心理狀態,並挖掘電影中關於命運與自我認同的命題,以及電影語言背後的藝術價值與哲學思考。而片名「青魚」同時也是貫穿全片的重要符號,是電影語言中的能指,指向沫東心底平凡恬逸的生活嚮往,是那只存在於過去,一去不復返的純真年代。 文字裡的貓 2025.05.17 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 曾遭人為埋沒的光州運動,朴贊郁未在電影裡明說,而是將那些抗爭的、流血的、哭泣的、堅定的、死亡的人們安放於背景,用自己的方式持續發聲,而當代許多的韓國電影/書籍/攝影作品中,也不乏有創作者透過藝術,來重返這段(不)存在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從國族歷史的暴力中探尋自由的邊界,並向未來的正義持續探問。 顏采葳 2025.06.06 下一站不是天國,而是此刻:是枝裕和的生命凝視與影像哲學 是枝裕和的作品,從不聲嘶力竭地逼問生命意義,也不急於給出標準答案。他總以近乎透明的敘事,讓角色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翻攪出潛藏的情緒波紋。無論是《幻之光》中望向喪葬隊伍的由美子,還是《下一站,天國》中坐在長椅上的望月,這些凝視的瞬間,都是他在透過鏡頭,邀請觀者一同停下來觀看,試著辨認自己的真實。 陳沅綦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大衛柯能堡與身體的血肉暴政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花神沒有咖啡館 2025.05.29 《死亡日記》──遙遠地靠近妳們輕輕的死亡 剝開蘇菲亞・柯波拉在 20 多歲時執導的首部長片作品《死亡日記》,的浪漫愛情濾鏡和幽默荒謬色彩,會發現電影的核心其實是沈重的叩問——人類是否擁有求生的「原廠設定」?當目睹他人輕易地、毫無理由地選擇死亡,我們該如何繼續踩穩眼前土地,並肯認生命的重量及價值? buda 2025.05.22 【2025 坎城現場直擊】非競賽單元之首週盤點 在立場極化與假訊息充斥的時代,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為全球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電影,也早已不只是視聽娛樂,而是介入現實、發聲表態的文化行動。我們對影展的觀察,除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性,也許更該注目影展如何張起揚帆,在當代議題中航行。如同本屆評審團主席茱麗葉畢諾許所說的:讓我們用藝術對抗暴政與壓迫。 1 ... 9 10 11 12 13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