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寒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社會學碩士。文字工作者。 常用的標籤 #奧本海默 #影評 #諾蘭 #釀影評 #釀電影 2021.09.28 從《東城奇案》到《薩滿》:信與不信,由不由你? 生命總有可能性,但死亡重新劃開了兩人的界線。即使在關係上,甚至在一切可想像或還不敢想像的事態集合上,曾經迸出了萌芽的最後一吻和最後一問,「妳又怎麼知道我想要什麼?」他笑著反問,幽默、樂觀地,想竄出兩人間鐵壁的縫隙──但真的就是不夠。也真的,不夠,就是不能。 2021.08.10 一則十日談:侯麥的道德故事,在瘟疫蔓延時 甚至,我們也可以化作如下結論:對於「六個道德故事」系列的男角們來說,帕斯卡的賭注,不如轉換成「沒有負面結果的二選一」。作為旁觀者或許也可以訕笑地看待說這是一個「什麼都沒有做到」(連唐吉訶德行動力都闕如)的冒險;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場全盤皆沒有輸的精妙遊戲,一種虛無的「兩者皆成立」。 2021.06.29 「記得」才是疾病的隱喻:《愛在遺忘蔓延時》 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2021.05.20 而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走進──《去年在馬倫巴》、《廣島之戀》絮語 不是說感受性的神秘不能被系統化、結構化,而是我從來不覺得可以徹底收束,在打造高樓、自動運作的工廠或是迷宮後,總要開一扇通往幽冥的窗、留一面照見鬼魂的鏡子。一個實驗須可重複施作,我卻更想得到它的畸變、參差,還有它們歷經這些在時光後長成不同的樣子,也把時間變成不同的樣子。 2021.04.25 《靜寂的鼓手》:「無聲」不是用聽的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2021.04.13 從《倒數第N次分手》到《青春電幻物語》:我們的輪迴症候群 種種當時對關係生態與自身位置的思索,其實是我非常虔誠、敬畏又膽小,在還沒有分別、甚至關係還沒成立的當下,就預先收藏了這個時刻,才會珍藏得比你們覺得的友誼開始前還久,才會直到現在如昨日一般記得,為了保留眼淚的新鮮。而我知道我每顆淚水有果核般大小的意義,果核足以藏有一個世界的意義,我知道就好。 2021.03.17 《間諜之妻》:二流女棋手與自私男的唯美三連拍 聰子看見世界,聰子走入世界,聰子要征服這場局。「那誰誰誰是真的間諜嗎?」丈夫一個錯身,「必須是,如果是,那又會如何如何」聰子更快地滑入,洞悉她舞步的丈夫,積極地配合她的節奏,一瞬間替她打造出豪華的棋局,全新的大平台。指著地圖,就快速記起一個回憶,找到一個未來,製造出一個路線⋯⋯ 2021.03.04 從《夜行者:極惡連環殺手》到《細物警探》:沒有成為的那些夜行者(們) 當這份求索真相執念的感染力拖另一個人下水,才令人切身體會它的恐怖:我要你跟我一樣,說著我的語言,說著冷硬派(hard-boiled)的機智俏皮話,要你披戴我的陰鬱,在日常的幸福中感到焦灼而痛苦,渴慕我的飢餓,為求全心全身九死一生的明證。我要你獨享我的孤獨,要你跟我一樣妻離子散,同在深淵,死亡天使俯瞰 1 2 3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