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CharMing 2024.03.21 十八年後,依舊是十八歲的吉高由里子 敢愛、敢恨,卻永遠笑得像個小孩的吉高由里子,其實和《致光之君》的紫式部一樣,她們都是在創造歷史與傳奇。在寫這篇文章前,便決定要用演員濱田岳的一句話當作收尾:「無論什麼情況,都依然是吉高由里子的樣子,真的很帥氣。」這就是吉高由里子可以持續站在一線女演員位置的原因。 完整閱讀 雀雀 2024.03.13 幕前幕後、互映生輝──專訪《鹽水大飯店》導演鄭文堂、林志儒 《鹽水大飯店》全劇拍得清流感十足,明明也有抗爭、流血,刑求,甚至「無間道」式情節亦穿插其中,但整部戲緊抓著理想主義的純粹性不放,有著滿滿覺醒青年的萌動感,以及眾人齊心緩步、往共同志向邁去的不卑不亢。 完整閱讀 雀雀 2024.03.11 拍戲不用藏鏡子──專訪《鹽水大飯店》吳子霏 吳子霏喜歡學習新語言。成長時期還不覺得,然而拍《鹽水大飯店》的時候,她更深刻感受到台語表達之美:「台語很能夠表達情緒,尤其氣口的表現是可以很細膩地傳達感情,語助詞的親切感也很好。」身為台南人的她,自認台語程度有及格,也還有進步空間。事實上,成長過程浸淫在台語環境中,讓吳子霏接演時幾乎沒有遇到障礙。 完整閱讀 甜寒 2024.02.23 透明的熱──專訪《火上鍋》導演陳英雄 「活在當下」從律令變成某種自在的話,也是有著如同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格式的辯證與交互性那般的,精神即物性。在《火上鍋》的勞動中,愛的技藝化為記憶與愛,一切是當下,一切當下都變成記憶;只要處在其中,記憶再不重要,只有記憶的技藝、和技藝的記憶在流轉。一切流轉。 完整閱讀 雀雀 2024.02.11 圖文不符,坦然自在!──專訪《還錢》蔡思韵 香港女演員蔡思韵,在她的少女時代就隻身來台灣念大學,畢業後也持續在台灣演戲,一待就是七年。聊到港台文化差異,蔡思韵說最有感之處在於台灣人「很客氣」,而這份禮貌需要學習。蔡思韵分享來台的第一件文化衝擊:「2013 年剛來台灣,跟同學傳訊息的時候,常常會被他們問『你在生氣嗎?』」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24.01.17 「當一個好影迷其實意味著更多幸福的可能。」──專訪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資深影評人聞天祥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2.21 不能化身影中人,也要有生活防護罩──芳療講師、選片人、影評人的生活氣味 你是否,也需要偶爾暫別生活、逃進記憶裡,或是走進漆黑的電影院,才敢把自己寄情於影中,好好地哭?電影存在於世,為的是什麼?將記憶與生活凝練成氣味,為的又是什麼?轉開鑰匙前就能聞到的飯菜香,戀人身上安定的氣息,風吹過髮梢而出的芳香──氣味代表著親密,你得要夠靠近一個人,才會聞到他的味道。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2.14 把槍舉起來,然後放下期待──專訪《愛是一把槍》導演李鴻其 蕃薯的逃跑也只是一種選擇,所以他在最後笑了。他穿回不合身的西裝,鞠躬,點菸,開槍,笑得很小、很少,然後離開。對李鴻其來說,至少蕃薯在最後一刻是自由的。 電影拍完之後,有人告訴李鴻其「你成功了」、「你失敗了」,但無論結果是如何被定義,他想做的就只是擁有選擇的選擇,並且放下期待。 完整閱讀 1 ... 6 7 8 9 10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