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釀電影 2024.01.17 「當一個好影迷其實意味著更多幸福的可能。」──專訪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資深影評人聞天祥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2.21 不能化身影中人,也要有生活防護罩──芳療講師、選片人、影評人的生活氣味 你是否,也需要偶爾暫別生活、逃進記憶裡,或是走進漆黑的電影院,才敢把自己寄情於影中,好好地哭?電影存在於世,為的是什麼?將記憶與生活凝練成氣味,為的又是什麼?轉開鑰匙前就能聞到的飯菜香,戀人身上安定的氣息,風吹過髮梢而出的芳香──氣味代表著親密,你得要夠靠近一個人,才會聞到他的味道。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2.14 把槍舉起來,然後放下期待──專訪《愛是一把槍》導演李鴻其 蕃薯的逃跑也只是一種選擇,所以他在最後笑了。他穿回不合身的西裝,鞠躬,點菸,開槍,笑得很小、很少,然後離開。對李鴻其來說,至少蕃薯在最後一刻是自由的。 電影拍完之後,有人告訴李鴻其「你成功了」、「你失敗了」,但無論結果是如何被定義,他想做的就只是擁有選擇的選擇,並且放下期待。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23.12.13 黑暗的滑稽性──專訪《餓之必要》導演潔西卡・賀斯樂 《餓之必要》的一大靈感來自德國童話《花衣魔笛手》,跟著笛手離開的孩子最終都將死去, 除了一位那天生病、無法加入隊伍的孩童。除了《花衣魔笛手》,潔西卡也受俄羅斯童話不同於歐洲童話的道德觀啟發。將童話視作創作的基底,讓導演能以更遠觀的方式創造普遍性:淡化角色的心理和社會細節,讓他們成為原型而非個體。 完整閱讀 Lizzy 2023.12.11 不可預測的危險魅力──瓦昆菲尼克斯 電影類型或預算規模不在他接片的考量之內,只重視創作者是否有獨到的眼光、以及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作品,我想這是瓦昆擔綱的作品無論評價好壞,都別具特色的主因。即使是最接近「主流」的改編電影《小丑》,都令人感覺這不是瓦昆也加入漫改電影潮流了,而是亞瑟佛萊克一角被帶進瓦昆的氣場與意志裡,以從未出現過的方式呈現。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1.27 「拍電影」這件事像爬一座山──專訪攝影師余靜萍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1.25 狐狸引路過河,人也生了尾巴──專訪《老狐狸》導演蕭雅全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完整閱讀 黃曦 2023.11.25 是電影之神望進了生命的裂縫──專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演員盧鎮業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完整閱讀 1 ... 6 7 8 9 10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