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有 23 筆,關於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的結果 搜尋 文章 標籤 甜寒 2022.05.19 TIDF 2022「再見真實獎」入圍片觀察 今年,TIDF將自2014年起所設的「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及華人紀錄片獎,重新定位成跨單元的「再見真實獎」,本篇文章將略敘單元中的《K 的房間》、《事件現場製造》、《Pink Mao》、《庭中有奇樹》、《布洛卡區》、《逃跑的人》這六部紀錄片,希望能一探策展「再見/再現」、「真實」的要旨。 LEVY 2022.05.18 家與國的邊界,舊傷未癒的旅人──《K的房間》、《庭中有奇樹》與《未泯》 《K的房間》、《庭中有奇樹》與《未泯》三部紀錄片乍看並無相關之處,在被攝者身分、故事的時空背景、紀錄片呈現方式上都相差極大,但若再向內深究幾許,就能發現其中共通之處繁多:探詢家的本質、質問時代/國家的病灶、對言語/述說不可忽視的隱喻⋯⋯儘管可能是藍色窗簾,但不妨聽我闡述幾句。 括號君 2021.10.27 《回眸》:死亡不是醫療流程的狀態描寫,而是一次真切的「道別」 當「死亡」在你生命裡,以非常貼近的姿態出現,它就在你面前以你無法忽略過去的音量,迫切地大聲鳴叫著、警告著──無論人生經驗多寡或人生經歷豐不豐富,每個人站在生命的最後一關,面對人生僅此一次的「死亡」之際,那可能是人這一輩子最真實最毫不掩飾的情感場景。 黃令華 2021.09.15 「如果是在賣雞排的路上死掉而不是拍片的路上,我不能接受!」──專訪《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導演陳志漢 「就像是跳探戈。不要太過接近、也不要離得太遠,要在適切的距離。」陪伴成為紀錄片核心的目的,而影片則更像是交朋友的過程中,剛好得到的產物。從最一開始的訪談到後面更深度的認識,成為無聲的陪伴角色,讓被攝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說出心裡的話,也絕對不去糾正或提醒對方是不是說了什麼不妥的內容。 釀電影 2021.04.30 紀錄片影展與我,是一段永遠不會結束的關係 轉眼間,我與紀錄片影展就這樣一起走到了2021。我仍然把她當作老師,但也感覺她越來越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到了約定好的時間,就要抽空來相見。今年是我第一次幫她拍攝剪輯預告,而且帶著我的女兒一起參與。在那支短短30秒的影片裡,乘載著我的祝願與請託,祈望這個於我亦師亦友的影展,能夠繼續陪伴我的女兒一起成長 釀電影 2021.04.28 TIDF, mon amour 二十一世紀,擔任過台灣這個那個電影獎的評審。評審們常常感慨各類別的質/量參差不齊,紀錄片與動畫總是大批佳作湧到,其他類別往往乏善可陳。既然參賽的紀錄片質精量鉅,只能讓其中一兩部得獎,未免辜負眾多芬芳。有些評審建議何不為紀錄片增設獎項,畢竟,紀錄片已然向世人展現台灣之光。 釀電影 2021.04.24 紀錄片文化裡永遠的學生 身處表達自由充分的台灣,我們如此幸運和奢侈,擁有 TIDF 和其他大小影展等映演討論平台,與補助拍片的諸多管道。作為紀錄片影展裡永遠的學生,我非常珍惜這樣的幸運和資源,祝福 TIDF 能走得更長更遠更穩健,也期待通過這個豐富的教室,能讓台灣的紀錄片文化開展得更為多元、燦爛、綻放異彩。 釀電影 2021.04.01 夢幻の攜手!釀電影 X 秋刀魚:長大後的我們,再好好看一次宮崎駿 《釀電影》5 月即將推出「好久不見,宮崎駿」專題,用長大後的眼睛回望經典,重訪那些令人懷念的夢與體悟;日本文化誌《秋刀魚》同一時間也推出春季號 「吉卜力的世界・世界的吉卜力」。因此釀電影特別邀請秋刀魚,攜手推出夢幻合購套組,讓粉絲完整收藏「吉卜力 & 宮崎駿」! 1 2 3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