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Maple 2020.05.04 《誰是被害者》:台灣懸疑劇的技術火力展現 《誰是被害者》的產業開展意義非常大,既證明台灣能夠做出兼具國際類型結構與在地情感特色的類型劇,又用強大的技術實力證明我們的影像質感高標,加上非常優秀的選角卡司,與相當出色的核心設計(包括命案梗、也包括男女主角的搭檔設定等等),絕對具有讓台劇揚眉吐氣的企圖心與實力。 吳思恩 2020.04.30 蘇聯消失了嗎?──《DAU》無解的爭議及語境隔閡 在《DAU》終於問世後,看到導演對於一切指控的淡然甚或漠然,不禁讓我憶起每次國際紛爭發生時,俄羅斯給人的整體印象:無視國際批評,連辯解都有點少,我甚至如此思考: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是不是彌賽亞思想在個人的極致展現? 吳思恩 2020.04.29 《DAU. Natasha》:攝影機的侵入對演員的傷害如何估計? 在《DAU. Natasha》中人們愛,也探討愛,人們爭吵與狂歡,在極權主義之下剩餘的是扭曲的人性還是「無人性」?《DAU》計畫如同一場悖論,關於主導與介入的矛盾,關於壓抑與失控的反差。 乃賴 2020.04.28 失語者的徬徨與吶喊──《誰是被害者》主創團隊訪談 《誰是被害者》專題|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與社會的象徵。以失語的被害者渴望訴說、追求理解為主題的《誰是被害者》,同樣,也呼應了我們社會的焦慮。在國際上被剝奪話語權的台灣,是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從而在遺棄我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黃郁書 2020.04.23 《出走布魯克林》:帶著歷史傷痕,找尋自我的可能性 像哈西迪社群這樣牢牢記得集體受害的過往,將之刻印成血脈相承的傷痛與憤怒,這讓社群無比團結,卻排外並整肅異己。於是,艾絲蒂的出逃,她到了柏林後的自由,發揮音樂天賦時的快樂,不僅是身為一個女性反抗了保守的宗教傳統,同時也是身為集體受害者的後代,勇於以自我、而非群體的面目而活。 婉兒Cari 2020.04.22 《這樣不OK》:親愛的日記,這是言之有物,還是故弄玄虛? 延續《去X的世界末日》又萌又喪的厭世碎語,摻入《怪奇物語》光怪陸離的復古小鎮氣息,再將《牠》中的演員化學反應極致處理,讓《這樣不OK》開始迸撞出一些不尋常的火花。宛如燉煮了一盤繽紛的大鍋炒,雜揉進青春成長喜劇與奇幻驚悚劇的精華。 1 ... 216 217 218 219 220 ...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