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Kristin 2021.04.29 《往家路上》特展:唯一可以與生命流逝、時間流動抗衡的事物 VR體感劇院的「往家路上」特展透過家、家人、家庭的概念,結合新型態的影像藝術之美,於時代巨輪下摸索人與人之間恆久存在的連結,更賦予其真實意識與終極價值。整個過程彷彿附身無數身軀,活過無數生命,於一波又一波內在衝擊過後,或許還是會重新調整步伐,在生命流逝與時間流動的痕跡裡,細細梳理手中這份堅實的愛。 釀電影 2021.04.28 TIDF, mon amour 二十一世紀,擔任過台灣這個那個電影獎的評審。評審們常常感慨各類別的質/量參差不齊,紀錄片與動畫總是大批佳作湧到,其他類別往往乏善可陳。既然參賽的紀錄片質精量鉅,只能讓其中一兩部得獎,未免辜負眾多芬芳。有些評審建議何不為紀錄片增設獎項,畢竟,紀錄片已然向世人展現台灣之光。 黃以曦 2021.04.27 記憶繼續長成牢籠──《父親》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甜寒 2021.04.25 《靜寂的鼓手》:「無聲」不是用聽的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釀電影 2021.04.24 紀錄片文化裡永遠的學生 身處表達自由充分的台灣,我們如此幸運和奢侈,擁有 TIDF 和其他大小影展等映演討論平台,與補助拍片的諸多管道。作為紀錄片影展裡永遠的學生,我非常珍惜這樣的幸運和資源,祝福 TIDF 能走得更長更遠更穩健,也期待通過這個豐富的教室,能讓台灣的紀錄片文化開展得更為多元、燦爛、綻放異彩。 太空人 Astronautin 2021.04.23 《一場大火之後》:大火之後,如何面對非人?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1 ... 182 183 184 185 186 ...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