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釀電影 2025.09.16 十年後,再次凝視香妲.艾克曼 feat. 女性影展策展人陳慧穎 今年正逢香妲逝世十週年,女性影展選為「焦點影人」,選片特別避開 2016 年專題已經放映過的作品,包括她最經典的代表作與最後的遺作。畢竟她的作品超過五十部,即使近年各地舉辦回顧展,仍有許多鮮少被看見的片子。這次刻意選入一些冷門或較少被討論的作品,極具意義,慧穎並不認為這些是所謂的「旁支」。 黃郁書 2025.09.16 《陌生號碼:高校簡訊詐騙疑雲》:脆弱自戀的瘋狂與創傷 此案件的另一個重心,是母女關係。肯卓拉作為母親,一手給予女兒撫慰支持,另一手發送羞辱貶低,眼睜睜看蘿倫失去曾有的愛、自我價值和生命活力。其實,孩子天生愛著、信賴、且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喜愛,可是有問題的父母──自戀型人格是常見的一種──卻反過來利用此柔軟天性和權力,進而操縱、掌控,欺壓、虐待孩子。 黃曦 2025.09.14 從明亮走進朦朧──筆訪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死亡是進行中的儀式,而疾病是敲響儀式的大鐘。直到死亡完成,被留下的生命便成為偉大的繼承。」其實人類時時刻刻都在面對死亡,但我們總是避而不談,因此錯過了關係,抱有遺憾。但是,我們如果能夠開始去面對死亡,理解那隻狐狸,那麼死亡來到的那刻,或許就能真正地將願望與念想傳承下去。 黃曦 2025.09.12 血色大地與記憶痛史——談潘禮德的政治影像電影 潘禮德電影自「再現歷史」逐漸轉為「表現歷史」,在不斷靠近佚失記憶的同時,其敘事策略越發駁雜,潘氏透過藝術形式重新建構出的國家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便不同於傳統史料或歷史考古,而是提供一種從廢墟與灰燼中被編撰出的記憶痛史,在此再現歷史之暴行。 趙鐸 2025.09.11 沉浸/沒於聲濤中的歷史記憶: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及《沉沒的聲音》演出 作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的其中一個線下計畫,「沉默的聲音」不只運用混合實境、多人連線與混音控盤等技術,來將水下考古中知識生產中的美學原則放入前景。科學圖像作為引發科學實踐而非讓人停留玩味的媒介,呼應著「虛擬實境」介於操作執行與觀看之間的性質,叩問著傳統觀影習慣在數位科技的環伺下如何誕生出新的未來。 蔡曉松 2025.09.09 從《26 年》看光州民主化運動:類型框架下的歷史記憶敘述 韓國電影在表現歷史題材時,不畏將其通俗化的嘗試,不論是《華麗的假期》以愛情喜劇為包裝,並在血腥的武裝抗爭現場回歸小人物本色;抑或《亂世狂愛》發展傳統的悲戀框架,透過倒敘結構安排男主角回望無法倒轉的理想與愛情;《26 年》同樣沒有寫實主義的包袱,誠實地接受類型元素的官能刺激,並在虛構故事中發展主題。 1 2 3 ...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