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曦 影評人,作家,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尤里西斯的狗》 常用的標籤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 #影評 #海史密斯 #釀影評 #釀電影 2020.07.25 信念及其所造就──《盧貝松之聖女貞德》 為什麼一個想像的上帝,可以為貞德彷彿真的注入神力?同樣的答案或也適用於:為什麼一個想像的聖者,可以改變法軍的戰力。如果信念真的能夠喚醒、催生潛藏的力量,那麼不可量化的信念,難道不能夠因為可量化的行動及結果,而獲得某種實體感嗎?如此,是否就不再是,不可驗證的信念只能作為幻覺,如此之二元對立? 2020.02.13 笨蛋!問題在賽車手──《賽道狂人》 《賽道狂人》是一部以賽車為題材的電影,卻告訴我們,所有從「賽車」而來的那些速度與激情,都關於一個小小的秘密,即是在執掌方向盤的那個人,他如何傾聽一部車的心跳的漏了一拍、如何緩解車過份緊繃的肌肉,他對車做出調教與安撫,直到車子轉出整個華麗的世界。 2020.01.04 愛作為幻覺,作為白日焰火:《南方車站的聚會》 《南方車站的聚會》展現了一種極致的孤獨和寂寞,而兩者原是無關的事情。孤獨是一個人的終究只能自己一個人,寂寞是人的無論如何就是想要有伴,前者指涉了後者的徒勞甚至荒謬,可卻是後者,深刻地確認了前者之作為唯一真理。而這樣的確認,提示了一幅全然絕望而渺小的意象。 2019.11.16 鬼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安眠醫生》 看著大銀幕上娛樂性十足的鬼與妖的暴衝,於我而言,那終究就是麥可.弗拉納根的「鬼—屋」:緊閉的門窗,隱喻了歲月的封死再不可逆,曾有過的念想,無節制地氤氳瀰漫,一天天長出體量,長出意志。它們或曾是些無害的、漂浮如塵的錯覺與白日夢,但在生命的沉積底,願望、怨恨、遺憾、迷惘、失落與思念,疊成了自己的形體 2019.10.09 《囧媽的極地任務》:你沒有瘋,你只是需要創作 我喜歡《囧媽的極地任務》,它低調而輕快給出了一系列題目,作者看到了這些題目下或隱或顯的情狀,他有自己的決定和觀點;有些來自同為創作者/天才的敏感,有些來自某些生命中的傷害或失落,所引起的自我防衛或修補,有些來自由年紀而來的世故或智慧,有些也許僅僅是個願望……。 2019.09.23 而你甚至無法自由地回憶──談《返校》中的記憶危機 《返校》以一種「惡夢之生命會找到出路」的方式,讓我們看到,被壓抑、被抹消、被扭曲的記憶,如何強悍挺進,迫它的宿主重整記憶板塊,回到當年,承認那個真正的自己。只有回到真正的原點,才可能做出改變。無論是一句遲來的道歉,或一個重大的補救──對誰,以及對自己,的補救。 2019.07.03 《靠譜歌王》:只有我記得的寶藏 當我們感覺自己與全世界一同擁抱某作品時,這些作品其實比想像中更脆弱,一整路過來,只要一個環節失能,它就可能「從沒有存在過」。從這個角度重新看「披頭四從沒有存在」不再是荒誕的狂想,這是宇宙裡機率非常大的一個選項。如同此刻有很多、很多你原本會深愛的事物,不曾也將無法被渡進你的世界,它們是對你而言不存在的 2019.01.21 奇觀及其霧氣──《邊境奇譚》 對我來說,《邊境奇譚》有種深沈的安靜,似乎因為它訴說了有精靈隱身夾層,把人類世界的什麼,給悄悄吸走了,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又或者更因為,我學會了原來存在這樣的方法,專注而特異地收攝一套別人無法觸及的訊息,就可以鑿開這世界的縫隙,跳進去,擁有自己的風光與霧氣,擁有自己的四季。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