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雀雀 2023.01.09 「太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專訪《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沙之書》林予晞 林予晞進一步聊到:「我覺得理性跟感性是必須一起交織的,像天文和占星。我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去面對占星的,會有一點想要替它撕標籤。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身在其中,要夠了解它,自己要懂算。」小孩才做選擇,林予晞理性與感性全都要,而原來她真的略懂占星學。 完整閱讀 倉鼠球営業中 2022.12.30 撕下透明系標籤,大步前行吧!──關於夏帆 那個曾說自己太笨、不適合當演員的女孩,不知不覺地快要抵達身為女演員的第二十年了。七年前在《海街日記》訪談中,夏帆談起正開始在演藝圈閃耀光芒的廣瀨鈴:「看到她,我會想到像《天然子結構》對我的意義一樣,《海街》也會成為她的重要代表作。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鈴,對我來說很新鮮──大概是因為自己也長大成人了。」 完整閱讀 雀雀 2022.12.05 守候與辦案之間,戲中戲更過癮!──專訪《她和她的她》李程彬,問候家明 或許是追求女神成功的戲劇故事已經很多,加上社會風氣與婚戀市場對於女生的高度要求,已讓世人見怪不怪,影響與建構了觀眾對於「男生跟女神在一起」有更高的接受度、也比較不會有壓力。這也說明了為何李程彬演繹皓明的珍稀性與該被鼓吹的原因:不論是戲劇、或是真實的世界,都應該有更多這樣特質的男性存在 完整閱讀 15噸的書 2022.11.19 「我從來都不是在處理議題,而是我自己。」──專訪《神人之家》導演盧盈良 不同於許多紀錄片導演總是以「議題」為先,盧盈良導演認為「自我認同」是他的拍片動力。「我很怕哪一天沒有自我認同的問題,我就沒有動力拍片了。」緊接著導演又笑著補一句:「但以我的個性,可能到死都不可能。」他拍攝的對象與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是對自我存在的疑問。 完整閱讀 婉兒Cari 2022.11.19 光,帶他走向遠方──專訪攝影大師李屏賓 他身旁常有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來當場工,總是站得遠遠的。他總會問對方的名字,並請對方參與一些更有技術性的工作。而年輕人總是驚喜且快樂地投入,愛呼他「賓哥」,與他像朋友一樣相處。「我不太喜歡階級,我很少利用我的權力。」他說。在現場的他雖是統御百號人的龍頭,卻沒有絲毫架子,讓人願意靠近,也絕不虧待人。 完整閱讀 15噸的書 2022.11.15 希望「柔韌」讓我們無恙──專訪紀錄片導演賀照緹 「當這個孩子說她不想放棄自己,有些話她想說可不可以呢?這個社會該如何面對她的勇氣?」對於脆弱、隱私我們總慣性地以「救援」的單一態度去處理,卻反而是最應該思索面對它的多種可能。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觀看賀照緹導演的作品,總是讓人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是指單純的力度展現,而是一種接收的循環 完整閱讀 15噸的書 2022.11.10 致那些努力活著的你我他──專訪紀錄片導演楊力州 「我們大概就只做這件事(拍紀錄片)了,而且想講的故事還很多。」從業二十幾年,拍攝過各類題材的楊力州導演,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如是註解。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他是一位專職老師,未曾料到會將自己往後的生命奉獻給電影;在這之後,他關注偏鄉,注視那些底層、無力發聲的人物,展現他們在生活中的樣態。 完整閱讀 雀雀 2022.10.30 從性感到感性,當男人三八時──專訪《罪後真相》張孝全 戲外被封為性感男神,戲裡則常以感性演出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張孝全,今年三十八歲,且不幫自己做任何市場定位:「因為定位不是自己給的,演員一直以來都是處在相較被動的位置,你只能決定你眼前有什麼戲可以演?除了這個之外,如何充實自己?這一些是比較能確定的事,剩下的,其實都只能交給這個世界。」 完整閱讀 1 2 3 4 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