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雀雀 2019.09.19 剃刀理論拍《返校》,導演徐漢強留下最必要的,其他都割掉! 《返校》遊戲版本身已讓不少 90 後與 21 世紀後出生的年輕人,對台灣 60 年代的那段歷史產生了新的看法。而《返校》電影版,應該會影響到更多人去思考與記憶。在批判與互相指責太過容易的當代台灣社會,《返校》電影其實是一部凝固起溫柔力量的驚悚片,這應該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完整閱讀 蕭詒徽 2019.05.28 以過去擦拭現在──專訪林奕華,談「舞台映画」系列上映 「現實和真實是有差距的。」林奕華提到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眾滿足與劇中所呈現的「現實」,但他依舊在劇中看到太多設計,而無法滿足於「真實」。「真實是超於現實、高於現實的。大家都容易滿足於現實,但我不滿足。在我的劇場裡情節可能荒誕,但精神是真實的:我現在就是在問你一個問題,我們不要再繞圈了。」 完整閱讀 橘貓 2019.01.22 掀香港警史神秘的一頁──訪《廉政風雲:煙幕》導演麥兆輝 在香港,廉政公署長期被蒙上一層神祕面紗。麥兆輝回憶:他有朋友是香港大學榜首,論成績、智商都絕對傑出,但連他也進不了廉政公署,在初試就被刷下。「我不禁開始想,所以裡面到底都是甚麼樣的人?」要會保密嗎?社交圈要小嗎?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嗎?「我就對 ICAC 這部分很有興趣:你們到底都是誰呢?」他說。 完整閱讀 張硯拓 2018.11.24 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認識彼此?──專訪《賣場華爾滋》導演湯瑪士.斯圖伯 他說,那麼多各式各樣被發明來幫助我們溝通的裝置,到頭來,卻好像讓人更孤單了。「我有個強烈的感覺是,我們都好希望可以不再孤單,但一切嘗試卻盡是徒勞。」這也是為何片中的角色通通沒有手機,「這群人像是活在過去,但他們可以面對面,跟彼此在一起。」而戲外的我們那麼努力伸出手,卻是在虛擬的次元中,反倒更孤單了。 完整閱讀 橘貓 2018.11.06 我來學習的成份,大過一切──專訪《誰先愛上他的》導演許智彥 對未來是否還有「電影路」可以走,腦海裡沒有明確的規劃,各種提名、得獎、光環加身,許智彥直說,這些東西都太大也太快了。「我很清楚這些不是完全屬於我的,(金馬)入圍名單公布當下,看到新導演入圍,其實我是相對沒有情緒的。」對團隊獲得肯定,他當然開心,但來學習的成分大過一切,他寧願將獲得的榮耀歸功予其他夥伴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18.10.24 《狂徒》導演洪子烜|英雄與英雄的成年禮 為今年高雄電影節開幕的《狂徒》,是國片少有的搭擋喜劇(buddy comedy)/警匪動作類型片,由影帝吳慷仁聯手《自畫像》林哲熹主演,電影節奏明快,角色互動有火花,情節有趣之餘,幾場大亂鬥式的動作場面更是拍得虎虎生風。在此,釀電影特別約訪導演洪子烜,請這位新生代作者,跟我們聊聊他的第一部長片作品。 完整閱讀 張硯拓 2018.10.14 專訪 2018 女影台灣競賽入圍導演楊詠亘、陳顗竹、董淑緣 今年初夏,我在參與女影台灣競賽獎初審的時候,一再被撼動。其中一類的原因,是驚訝於學生作品的「成熟」,這成熟可能來自技法,來自敘事的操控和演員調校,也可能來自對創作/記錄的思考,和甚至意義的辯證。接著夏天過去,影展將近了,我也冒出和這些作者們聊聊的想法,尤其想讓她們彼此交匯,說說對各自作品的感受。 完整閱讀 Pony 2018.08.02 《非同凡響》岑珈其|「覺得值得做,就值得去做」──堅持不懈的演員夢 讀書考上好大學,賺錢找份好工作,存錢供座好房子,成為這代香港年輕人的「生存目標」。當這世代長大所接受的資訊,是賺錢最重要時,他們也漸漸放棄對夢想的堅持。「你不能說是軟弱,其實他們好堅強,願意放棄夢想,只為配合生活的需要。但我是不想放棄,不想放棄任何一個追夢的可能。」岑珈其堅定地補充著。 完整閱讀 1 ...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