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讀者投稿 2021.08.25 有家可歸,卻不擁有自己──《斯卡羅》賣身即是一場身分交易的開始 排他性不斷被強調的年代裡,無法共融,強勢語言和主流族群的擠壓,逼使蝶妹不得不正視自己那受人苛責的身世。她能夠清楚地認知到:「我是客家人,在洋行上班,講洋人話,大家叫我三文番。」而在話底深處,她真正要弟弟牢記的是:「離開琅嶠,我們什麼都不是。」從她賣身之始,即是一場身份的交易 吳思恩 2021.08.24 沉溺於墜落帶來的心悸:《無法抗拒的他》 回到劉娜比與朴宰彥身上,兩人的互動總是迂迴,這並非一個單純、戀愛零經驗的女人遇上花花公子的故事,而是一個不相信愛情,卻需要陪伴,且無法掌握適當定位的女人,遇上了樂意付出陪伴,但無法接受被關係束縛的男人。兩人的互動讓許多人感到疲倦,甚至覺得劇情太灑狗血,然而他們卻可能是真實存在我們身邊的人。 CharMing 2021.08.23 《太陽出來之後》:在東京的穹蒼下,難以翻身 西川美和的電影總很像「暴風雨前的寧靜」,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化,而是透過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檢視人性的多樣性,伴隨著希望與勇氣,等待撥雲見霧的那天。看完《太陽出來之後》之後,比起激昂的情緒,更多的是需要讓人「靜一靜」的省思。 黃以曦 2021.08.20 之於我的人生,我永遠在場──紀錄片《凝視瑪莉娜2》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希米露 2021.08.19 《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由平易近人的愛特伍到集權烏托邦的創作者 愛特伍自少女時代,就已是位特立獨行、無畏與眾不同的女俠,不僅行事有自己獨到的作風,也很樂意為弱勢發言(包括大自然與環保)。她無法認同女性的歸宿是家庭,也完全無視當時的社會主流,不認同女人只能家庭或事業二選一。愛特伍從事寫作,寫詩寫小說,而不是擔任一般女性被歸類的秘書、教師、空姐等工作。 太空人 Astronautin 2021.08.17 《人聲》:人類的終結,後人類的起始 那個沒有面孔、沒有聲音、沒有身形的「戀人」,他究竟以什麼樣的型態存在?──此處,我們或許也能夠合理懷疑,蒂妲與之通話的耳機,實際上並非傳遞聲音的媒介,或是允許蒂妲得以通話的工具,而是蒂妲對話的唯一對象──也就是,耳機即是戀人本身,或這個「聲音」即是戀人本身 1 ... 154 155 156 157 158 ...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