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拓 影評人,《釀電影》主編,曾任金馬獎、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女性影展、高雄電影節評審,著有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經營【時光之硯】12年,亦常舉辦講座。信仰: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 常用的標籤 #影評 #恐怖片 #釀影評 #釀電影 #電影評論 2021.03.25 天橋上的主編週記(四):火柴、錄音帶──其實不讓兒子回來的,是你自己 媽這個形象前衛、歷練豐滿的少婦,我們很容易忘記她活躍的商場江湖,可是上一個世紀八〇年代、三十年前的老台北啊!魔術師說「其實不讓兒子回來的,是你自己」──這裡說的「回來」,大概也非指形體的來去,而是心境上,願意接納他「仍然是」我兒子吧。這一題,即使現在的媽媽都不一定能上手了,對點媽而言,更是越級打怪 2021.03.24 天橋上的主編週記(三):文鳥、影子──為什麼不去檢舉你爸媽? 〈文鳥〉是全劇第一個深深打中我的段落。楊雅喆竟然讓小小孩去面對死亡這一題:青梅竹馬的死亡、另外半個自己的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死亡,從這集開始一路到結尾,那個帶領我、代替我面對世界的「他」的消失,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核心課題(之一)。 2021.03.23 天橋上的主編週記(二):水晶球、石獅子──我海專阿派,我最海派! 我看到這才恍然明白楊雅喆真正在乎的:那個不能跳舞,不能思想,不能妄以為有自由的年代,瀰漫著三小男孩不可能懂的威權空氣,他們不懂,所以只有他們能一「笑」置之。他們連神明都不怕了,當然不怕什麼偉人、「長官」。但是他們該不該怕?孩子們的心思,要怎麼處理那不能怕之怕? 2021.03.22 天橋上的主編週記(一):前言、九十九樓、小黑人 楊雅喆對全劇的核心定調是一句話: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那些不見了的人、事、物,正因為被你察覺它的不見,懷念它,才得以永遠存在。我想這句話不只在說情節,不只是「人物會消失,愛情會結束,連商場都會被拆掉」,它還暗示了整部劇的形式:影集版拿掉「現在」的時間線,只講「過去」,但是它仍然保留了「回憶」的質感。 2021.02.20 「這樣的分享是我享受的」──專訪莫子儀再談《親愛的房客》 那天下午,莫子儀不斷在掏心分享一大段之後,露出歉然而自覺的笑。這和舞台上那個頂天立地的影帝,判若兩人。我說出我的觀察:他曾說過不喜歡宣傳,不想過度「解釋」戲,想把詮釋留給觀眾,但在各種訪談裡、或像這樣的下午,他又是推心置腹的。這會不會矛盾?「當然不矛盾。」 2020.10.26 影視聽中心 ✕ 世界影音遺產日|從《泰山寶藏》看半世紀前的都會中心眼光 《泰山寶藏》借「馬來亞」之名幻想了一個未開發的國度,不只有秘境藏寶,還有身穿花紋/豹紋露肚裝的女郎與泰山。泰山題材的核心是「文明碰撞」,在此馬來亞野人的生活因為淑芬這個都會女性的闖入而被攪動,但比起原作(及多數改編)中文明對野蠻的侵犯/開導,在這部台灣版,質樸而強壯的泰山帶給淑芬的保護無疑更被凸顯。 2020.05.05 釀電影 2020 年 5 月【在家重溫經典音樂劇】專題介紹 本月的《釀電影》,我策劃了這個【在家重溫經典音樂劇】專題,邀請六位作者挑選了六部、曾被改編成電影的經典音樂劇,一方面介紹戲劇,一方面比較舞台與銀幕上的各種版本,但(私心)更重要的是:貼上歌曲,讓大家邊讀邊聽,獲得一點力量。 2019.10.15 《小丑》專題文章整理 這四篇文章,代表釀電影對這場文化現象的參與以及省思,作為邀稿者與編輯,我更是從中得到無盡的收穫。再次分享連結如下,也期待大家訂閱釀電影,才能夠完整收看喔! 1 2 3 4 5 6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