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人物 沈怡昕 2024.12.26 後情感災難──專訪《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導演帕亞爾卡帕迪亞 本次《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之導演訪談,記於 2024 年坎城影展電影節主展場「電影宮」中,以全英語圓桌方式進行,與會記者超過七成為女性記者。訪談中,帕亞卡帕迪亞為了回應,為何拍攝片中「居住正義」社會運動橋段,及為何以小人物故事作為切入點,她提及自身校園運動經驗,與將之作為紀錄片題材的創作過程。 完整閱讀 黃曦 2024.12.18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電影音樂如何譜出生活場景──聞天祥╳黃韻玲╳亂彈阿翔 當音樂創作人得以掙脫電影的框架,找到恰如其分的空間舒展創意,並與電影相互完整,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音樂會召喚出曾經被電影給安放、解放的人類心靈,同時建構出電影裡的聲音地景,描摹出通往角色內心深處的地圖,亦是從虛構通向真實,與曾經被攝影機記錄下來的城市地景、自然地景,共同作為喚起我們的生命場景。 完整閱讀 文字裡的貓 2024.12.17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刻在你心底的千禧電影音樂──盧律銘 ╳ 許智彥 ╳ 法蘭 電影音樂除了作為輔助與推進電影內容的角色,同時亦肩負延續、擴充,甚至具象化戲劇情感張力的功能,好的電影音樂有助於幫助角色建立定位,並協助推導、操控觀眾的觀影心理,以達到創作者欲傳達的理念訴求。正因如此,一個好的電影音樂本身也會從畫面與角色間的細孔中,冒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完整閱讀 釀電影 2024.12.04 【海光電影院】《小偷家族》映後座談 feat. 許婷婷 ╳ 張硯拓 是枝裕和的創作早期,如《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都處理了生命創傷和面對死亡時的未知感,讓人感受到深深的無助與恐懼。後來,他與樹木希林的合作開啟了另一個階段。他似乎在樹木希林身上找到了某種母親的形象,於是逐漸將目光轉向家庭議題,拍出了《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這樣的家庭日常作品。 完整閱讀 黃曦 2024.11.21 當一隻蒼蠅,在旁邊看妳──《春行》導演王品文、彭紫惠、演員楊貴媚 「我們像一縷魂魄,靜靜地走入他人的生活中,看他們過日子,看時間緩緩流動,而我們並不涉入其中。」《春行》的拍攝現場正是如此,品文和紫惠都希望呈現演員「本真」的樣子。「導演只給了我角色的感受,其他便任由我自己長出角色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更安靜、專注地待在一個『家』裡,成為片子裡的角色。」貴媚姐如此形容。 完整閱讀 黃曦 2024.11.20 拍電影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專訪《女兒的女兒》導演黃熙 《女兒的女兒》所面對的是家庭關係而非血緣關係,因為有了家庭的構成,世界上才有了想逃跑、想停留、被迫離開、或被迫留下的個體。黃熙透過創作所欲揭示的,也並非是家庭價值或是血緣宿命,而是一個人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就像他拍電影,也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 完整閱讀 黃曦 2024.11.19 從做回自己,到還可不可以是自己──專訪《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 即使《從今以後》拍的是家庭故事,但楊曜愷所欲指向的「家庭」,實際上是在大城市(香港)底下,有血有肉的個體(無論其性別、性向、年紀為何)。面對原生家庭的矛盾與疏離,片中嘗試拆解、重新賦予真正意義的家,便是在傳統觀念與律法所定義的血緣之外,真正支撐一個人的存在意義的,禁得起考驗的重組家庭。 完整閱讀 黃曦 2024.11.13 致新世界的答辯──專訪《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 「當台灣喊出轉型正義的口號時,就代表我們有相當的言論自由,國家也有可以扶持的資源。但是至今談的依然是悲情,我們漠視了歷史的創傷經驗,我們依然討論著台灣人的善良心境、悲情經驗,但是這樣的溫情主義已經延續太久了。」廖克發在《由島至島》中問道——我們為什麼不要做得更好,變成更好一點的台灣人? 完整閱讀 1 2 3 4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