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有 43 筆,關於 陽光普照 的結果 搜尋 文章 標籤 桑妮 2019.11.10 《陽光普照》:橫征暴斂的家人之愛 《陽光普照》是否是二十一世紀的《一一》?答案很簡單:它不是。這不是在論藝術成就的高低,而是除了家庭劇的分類外,鍾孟宏與楊德昌分別透過家庭劇為切點去探問的主題,並無可比性。鍾孟宏將鏡頭焦點放到了比較普世性的問題,也就是人際關係中,剝奪與被剝奪者的位置如何非自願性地受到人的脆弱無力所驅使,而不斷交替? 戴以禮 2019.11.05 《陽光普照》與《熱帶雨》中相互輝映的天氣意象 《陽光普照》和《熱帶雨》不約而同地透過天氣的元素,去暗喻了家庭與人際關係當中微妙、多變的情感牽絆。正如俗話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些電影帶我們探索了破碎的家庭與生命中,再次愛與被愛的可能。無論是久旱甘霖的洗滌滋潤,或是雨過天青的煦煦陽光,片中的角色都再次找到了重新與他人連結的勇氣。 謝璇 2019.11.03 既生光、必生影──呼風喚雨,《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灑進時間,呼風喚雨,將城市裡的每一粒灰塵都囊括進來,把人的內在翻攪一回再緩緩鋪開。無須張揚,真實的情感自然是打動人的,縱使那如台北的陰雨一般平常,如陽光般簡單得令人嚮往。走過冷冽、荒誕的黑色語言和類型電影的路途,鍾孟宏讓這成為一部凝練生命,精煉控制光影,讓影像盛滿天地脈搏的山河之作。 黃曦 2024.11.09 《餘燼》:一個動人卻危險的幻想 《餘燼》著實不乏動人的橋段,但在背後存在著一種巨大且危險的幻想:當所有的角色、創作者、觀看者,都是溫良恭儉讓,成為了更大一團無思考性的團塊,通通服膺於導演自身對於進步價值的淺薄想像,彷彿在溫暖的原諒之後,導演、電影、社會也都真正地前往生命的下一步——而我們真的需要這樣虛浮的電影嗎? 釀電影 2024.05.16 從《莫比烏斯》見金基德的愛 金基德畢生所妄,到了最終都沒有得到過。在過往採訪中,導演並沒有避提他那充滿權威的父親,卻也鮮少抱怨過,在看似受苦的起始人生裡,如果用金基德式的電影解釋,那便是他對父親的愛了。在電影中不斷循環的善惡間,最終也只能放下,才能終止一切悲劇。 釀電影 2024.05.04 「我就是那個幸運的人。」───專訪電影聲音大師杜篤之 杜哥談論電影聲音,從自然物理的各種特性出發,講到後來卻像是哲學,最後又繞回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感受。我們怎麼感知這個世界,如何體會他人的快樂與痛苦——「同理與共感」似乎就是杜哥做電影聲音的秘訣。 Mindy 2024.04.25 《雷普利》:用謀殺締造一世的自由 有別於雷普利直截複製格林利夫的人生以再造自我身分,此版改編讓雷普利充分發揮更高的能動性,再創了格林利夫的身分認同,更以一場在威尼斯致敬卡拉瓦喬佈光美學的高反差攝影調度,為這起不凡的創作落下榮耀的終章,藉以彰顯雷普利相對於自恃財富、毫無天賦的闊少們,才是真正領略、履行藝術的異稟之人。 釀電影 2024.03.28 「製片的務實,是對電影的極致浪漫。」──專訪資深監製葉如芬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1 2 3 ... 6 陽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