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共有 48 筆,關於 蔡明亮 的結果 搜尋 文章 標籤 釀電影 2025.04.05 觀看與行走:蔡明亮的《西寧國宅》散策 相較於蔡明亮的早期作品總藏有憤怒,《西寧國宅》是在他過往的鏡頭語言中較少見到的語氣,近年蔡明亮的目光始終溫柔,影像織滿對日常的眷戀與愛慕。此作即使除卻了敘事,但觀看的意圖依然強烈,不過片中「窺視」的語彙,反倒讓原該濃郁的視線顯得清淡,致使日常的輪廓立體、線條柔和,時間的聲音也更為輕盈自然。 黃祥昀 2019.07.18 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反抗資本主義時間的可能性(下) 使《你那邊幾點?》是一部社會寫實的電影,小康不太可能有閒暇時間,抑或開始走遍台北將時鐘轉成巴黎的時鐘,小康的動作比較像是一個「想像的」行動,或者是行為表演。時鐘象徵資本主義的標準化時間,但在這部影片中時鐘又矛盾地同時代表小康想念湘琪內在的心理時間。 黃祥昀 2019.07.16 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反抗資本主義時間的可能性(上) 透過這部電影,我想探討電影的時間在什麼程度上反應出社會現實中的時間概念,以及電影如何反抗資本化與異化的社會時間。選擇《你那邊幾點?》的原因是這部片既討論社會時間,像是異地的時差,也透過敘事的設計,使得兩位主角的生活狀態對社會時間具有某種反身性。 波波 2018.11.27 《你的臉》:蔡明亮層層穿透的注視 唯有語言在說與不說間抉擇、眼神在注視或迴避間閃爍、情感在保留或釋放間收弛,那才是直接注視內在靈動的時刻。這些靈動像是在透露被攝者內在有個偌大的空間,容許思緒在其間穿梭選擇,而當故事脫口而出的剎那,就像被打破的靜謐,空間存在的消息一哄而散。 張岱瑋 2025.01.03 從白盒子走向黑盒子的實驗性探索──專訪北美館「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策展人簡正怡與曾炫淳 「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是一場探索電影與當代藝術交界的實驗性策展,在「美術館內的電影院」這個場域中,電影與當代藝術生成了新的意涵,觀眾也在此一交互關係中,選擇了自己與影像/空間的距離,於是電影與藝術的邊界,就在觀者不斷重新定位下得以重新建構,打開了影像與藝術之間更為寬廣的視野與詮釋。 鄭秉泓 2024.12.05 母親的臉與父親的背影:《女兒的女兒》和《春行》 《春行》步調奇慢,它的對話極少,但是帶著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的日常感和生命力,它不像多數臺灣電影常常把一切解決不了的情境、狀態通通歸諸溫情主義,以煽情的涕淚來覆蓋觀眾的想法,觀看《春行》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近看、遠看,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有些地方即使聚精會神仍覺模稜。 黃曦 2024.11.20 拍電影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專訪《女兒的女兒》導演黃熙 《女兒的女兒》所面對的是家庭關係而非血緣關係,因為有了家庭的構成,世界上才有了想逃跑、想停留、被迫離開、或被迫留下的個體。黃熙透過創作所欲揭示的,也並非是家庭價值或是血緣宿命,而是一個人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就像他拍電影,也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 文字裡的貓 2024.10.14 【第 11 屆 TIQFF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 】台灣酷兒短片競賽入圍作品:錯身而過,對話游離的正發生 多元成家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與形式,在同婚法案通過後,現代社會正在重新賦予「家庭」二字新的意義。無論在這些同志影像中所提出的話語是曖昧或狂放,憂鬱或抵抗,都是試著將 LGBTQ+ 族群的故事從被主流異性戀歷史給邊緣化的支流中一一找回,並重新放置在平等的位置,同樣學習面對婚姻、家庭的生命課題與對話交流。 1 2 3 ... 6 蔡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