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讀者投稿 2021.06.30 《窒愛診療室》:一個靈魂的死灰復燃 影片的視角顯然是放在尤赫身上,然而他與三位女性之間的關係,卻是構成影片的主要核心。導演對妻子、艾莉、莫娜三人的出場方式與角色形塑的安排都別具用心,充分利用光影、鏡位、服裝造型和影像上的構圖暗示,間接表達尤赫與她們之間的關係,讓這部不以對白直接表露情感的作品,反而凸顯人物行為的內在動機 太空人 Astronautin 2021.06.30 身份認同是一種創傷:《吾家有男初長成》、《不具名:自由的代價》、《寍》 成為跨性別者、香港人、唐氏症患者與離群索居的老人,並非他們所願意的,但是不得不如此。佛瑞斯所認為的「被冒犯的世代」,並不是一種世代特徵或是個人的選擇累積而成,而是成為創傷的主體,成為某個少數的、被剝削的族群──成為受害者,是在當今恐怖事件、性暴力、物理病變、價值崩解的世界裡,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甜寒 2021.06.29 「記得」才是疾病的隱喻:《愛在遺忘蔓延時》 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黃彥瑄 2021.06.29 全球資本主義流動與新移民身份認同:《拉馬與拉拉》、《以啟山林》、《遙遠之地》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流動下,個人身份邊界在不斷改變的同時,也被編織進全球化秩序中。在《拉馬與拉拉》中,我們跟著這一家人重新適應在台的新生活,也彷彿親身經歷新住民被社會邊緣化的困境;《以啟山林》和《遙遠之地》則是講述了一則則緬甸華僑回國打拼的故事,其中也牽涉他們的國族認同以及不斷被傳頌的「中國夢」。 吳思恩 2021.06.28 從女兒觀點出發的家譜斷代──《一家兩國》、《修片林小姐》和《魚路》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陳太陽 2021.06.25 寫在《喜劇開場》後:世界比想像中更嚴苛,但放棄有時即是未來 求學時每個人都寫過「我的志願」這作文題目,現在的我幾乎想不起來那時候自己寫了些什麼,但此刻的我不斷思考,我現在的夢想又是什麼呢?是像這樣敲打著鍵盤,將我的內心話一句句寫下,盼望有人能夠在閱讀時有被理解之感,還是我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呢?萬一不擅長的事是我的夢怎麼辦? 1 ... 169 170 171 172 173 ...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