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

By 沈怡昕

《如果驢知道》(Eo):如果驢子並不知道

付費限定

「電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謊言。」(Cinema is 24 lies per second.)~ Jerzy Skolimowski

傑西史柯林摩斯基(Jerzy Skolimowski)是波林新浪潮大師。他曾在 2016 年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說:「你曾說過:『電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謊言。』」──這其實是史柯林摩斯基在二、三十年前某個訪談中的一句話。

史柯林摩斯基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生於猶太家庭,童年經歷納粹時代,生涯早期與大師羅曼波蘭斯基合作,寫下《水中之刀》的劇本;爾後,1968 年因作品諷刺史達林遭禁演驅逐,遠走英國、西德。他故事中的主人翁不一定都如導演生平那麼流離失所,但不是經歷荒誕人世、炎涼百態,就是任憑福禍降臨,卻不能言語。

史柯林摩斯基 2022 年新作《如果驢知道》在坎城影展首映,獲得評審團獎。本片粗略改編自羅伯布列松(Robert Bersson)《驢子巴特薩》(1966),大師改編大師經典,因為:這是這麼多年來唯一讓他真正落淚的電影。

《如果驢知道》講述一隻馬戲團驢子,因為「動物權人士」的抗議而離開馬戲團,與寵愛牠、牠也深深愛戀的馬戲團女成員分別。其後我們跟隨一頭驢子的視角,走過動物收容、足球賽場、公路休息站、動物醫院、貴族莊園,牠拉車、當模特兒、成為兒童玩伴,最終因為「無用」走進屠宰場,通過驢子的眼睛探索現代歐洲的景象。

電影內的故事開始於馬戲團,一種歐洲大陸最古老的舞臺藝術形式,而電影院外蔚藍海岸的坎城電影宮舞台上、是電影的巨型銀幕。新舊兩種媒介對比,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是電影?

筆者以為,比起電影院的「黑盒子」,《如果驢知道》更適合作為一部放在美術館「白盒子」的電影,儘管故事有些許的情節連戲,儘管這是一個拍攝一首首由動物觀點凝視「歐洲狀況」的組曲,但我們不能隨意進出戲院,我們必須照順序、在密閉的場所看完這部片,才能體會完整的「體驗」。

儘管,誠如史柯林摩斯基在影展後記者會提到,這部驢子觀點的電影,不依賴「線性敘事」和「三幕式結構」的情節;相對地,導演表示,正是因為將主角設為非人的「驢子」,給予了編劇與導演在故事撰寫、拍攝現場跳脫傳統順序的模式,他們必須完全站在動物的角度想事情,工作人員在現場必須等待動物的反應,幾乎像是紀錄片,人類的「控制」必須退位。

他說:「按照三幕結構拍攝,是一項機械性的工作。但對我的團隊來說,不得不去玩一些完全不同的角度,才能打開觀眾大腦的完全不同面向。」

與此同時,《如果驢知道》的畫面有著製作上讓人難以抗拒的高度設計。《沒有煙硝的愛情》攝影師 Michal Dymek 精緻的構圖,不同於羅伯特布列松以一部單鏡頭拍攝的黑白電影(只有 50mm),他以靈活的大遠景、特寫、空拍、驢眼鏡頭(類魚眼柔焦)──電影中充斥大量「圓形構圖」──以適合這種構圖的獨特畫幅比例(1.5:1),製造多重的景深。配合影像,波蘭知名作曲家 Paweł Mykietyn──導演特別稱讚他「發揮了他的全部才能和敏感性」──特別替影像撰寫的交響樂配樂,有著類似「圓舞曲」的節拍。這部電影的拍攝是衝著最好、最大的銀幕而來的。

 

以下還有 1,539 字, 3 張圖

歡迎訂閱,繼續閱讀全文

訂閱支持

已經訂閱過了?立即登入帳號

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