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群 蔡宛庭 金馬影展第五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影評散見於釀電影、放映週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營FB/IG專頁菲林跳舞 近期文章 不要變鈦/態,乖乖變人:為何《鈦》是部偽賽博格解放神話?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社群媒體議題的雙層回聲室 《天能》:銀幕內外的雙軌競合,鉗形攻勢的自我遞迴 釀電影 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近期文章 《漂浪人生》揭示千瘡百孔的歷史共業,動畫成為樹洞讓傷痛安放 認識南尼莫瑞提的十個步驟 《願未央》:在稿紙糊成的朱家,劉家少女未竟的文學夢 吳思恩 現為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學生,期待有一天能透過電影讓更多人理解這個美麗北國,即使作為一個政治不正確者依舊要傳遞她的哀愁。之於俄羅斯,之於電影,作為旁觀者,靜靜愛著、伴著。 近期文章 暴力的繼承,以暴力斬斷──《弒女的故事》 在體貼與自傷之間,仍然相依緊牽──《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電影版 其實我們都不想說謊──《廢柴男又怎樣》 黃彥瑄 目前為政大傳播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多以文學意象或以社會層面解析文本。影評散見於《關鍵評論》、《想想論壇》、《映畫手民》。 FB| IG :not_moviereview(這不是影評) 近期文章 「有時候就是需要弄假成真」──《創造安娜》和 21 世紀的美國夢 悸動的愛情和戀人絮語──《那年,我們的夏天》為何能打動人心? 錯置的時空、幻夢的蘇活──《迷離夜蘇活》中跨文化的都市想像 陳宏瑋 筆名波昂刺刺,同志電影研究者,現職為廣告業務總監,台灣影評人協會會員。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就讀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評論作品致力於挖掘文本中的酷異性/別可能。曾任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選片小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初審。 近期文章 臺灣恐怖電影的新里程碑──《咒》 黃以曦 影評人,作家,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尤里西斯的狗》 近期文章 需要那麼大的虛假才能胃納的是怎樣大的真實?從影集《創造安娜》談起 釀X高雄市電影館|川端康成文學映画導讀 哪裡不是魅他域:《駭客任務:復活》 1 2 3 4 5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