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0
By Kristin
分分秒秒都很重要──《大熊餐廳》
「就如多數行業,這部影集的調性可以從極為甜美到無比緊張,但當結束之日到來時,《大熊餐廳》就關乎善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克里斯托弗.斯托勒,《大熊餐廳》主創
從 2022 年第一季開播以來,開高走高的《大熊餐廳》始終維持零負評的極佳成績,故事、角色、配樂、剪接各方面堪稱完美,生猛還原一間餐廳的混亂戰場,劇情寫實、細膩平衡,情感內斂而豐沛,被許多人列為神劇的等級。
隨著年輕米其林廚師卡米接手已逝兄長的「芝加哥原汁牛肉」小餐館,在群龍無首的過渡期,《大熊餐廳》第一季透過八集的篇幅,帶領觀眾真正走入其中。故事向外探索維繫餐廳的可能,也向內挖掘「帶人須帶心」的運作方式,縝密交織主廚卡米、新血辛妮、表哥里奇、甜點師馬克斯、資深廚師提娜等幾名主要角色的心路歷程,包括他們的無奈和焦慮、壓力和恐懼、缺陷和長處,以及在人生與餐廳之戰場努力生存的過程。
做這一行,天還未亮之前便得出門,下班返家已將近深夜,成天埋首廚房一方狹小空間,堪稱賣命的工作換得不過微薄的薪資,精神和物質生活皆無餘裕,因此這確實是重大的「生存問題」。生存往往凌駕於薪水與責任之上,關乎理想、成長、精神,職場也不僅止於完成份內事,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更是唇亡齒寒。
「走出餐廳時,我往往不知道現在是今夕何夕,我甚至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事,個人生活亂成一團。但是,當我人在餐廳裡的時候,卻又對時間極度執著。」
就如《Esquire》雜誌的專訪,克里斯托弗.斯托勒得知這是多數廚師的共同經驗,餐廳內場不見天日的工作環境,幾乎與外界完全脫節,鏡頭巧妙利用這個狹小空間,營造出一觸即發的緊迫張力,每個人分分秒秒幾乎處於情緒崩潰的邊緣。因此,「時間」就是《大熊餐廳》的焦慮來源,餐廳內場似乎有一套運作方式,工作時專注與時間賽跑,但外在的時間仍持續流逝,而身在其中的人,只能眼睜睜看著餐廳一點一滴偷走了自己的人生,難以與錯過的生活重新接軌,無怪乎如此「有毒的工作環境」對多數觀眾而言並不陌生。
主創團隊將料理之外相對「無趣」的環節攤在觀眾面前,資金、叫貨、備料、烹調、出餐、水電、安全、衛生、秩序、報稅等種種問題,任何一項疏漏皆可能導致餐廳無法正常營業,一日的空轉就是難以彌補的成本破口,料理充其量只是其中一項技能。再者,理論與實際始終是兩回事,一位熟悉餐廳管理的新血難以真正管理其他資深廚師,空降的主廚也難以握有下達指令的實權,各方面排山倒海的責任落在一個人肩上,縱使他才華過人,餐廳的日常仍舊顯得岌岌可危。
《大熊餐廳》第一季就這麼將技術與營運層面的困境,生活必然面臨的種種壓力,完美穿插於此處面臨倒閉的芝加哥小餐館,就當看似終於行到水窮處時,卻瞬間迎來了柳暗花明的魔幻結局。
當你差一點任由起火的油鍋繼續延燒時,需要有那麼幾個人毫不猶豫起身滅火。
經歷第一季的跌跌撞撞,觀眾領悟了即使只是一間小餐館,獨善其身無法讓一切上軌道,更遑論帶領這間餐廳往前邁進。正因如此,結束也象徵嶄新的開始,卡米選擇將一切妥善歸零,但是,比起在芝加哥維持一間餐廳更困難的,莫過於在芝加哥開設一間新餐廳,取名為:The Bear 大熊餐廳。
縱觀十集,《大熊餐廳》第二季的成功必須歸功於出色的配角群,劇情建立於既有故事與角色之上,克里斯托弗.斯托勒結合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工作狀態:熱忱與專業,深入挖掘每個角色的人生困境,精準捕捉細膩幽微的情感,並在維持一貫的快節奏之餘,調性漸漸趨向明亮溫柔,劇中人物也變得更加自信成熟。兩季有著相似的混亂、苦悶、孤獨乃至絕望,然而唯一的不同之處,是這群人終於對彼此產生認同感,無論前世或今生,他們發自內心熱愛這間餐廳的所有人事物,終於從個體走向了團隊。
從「The Beef」到「The Bear」,卡米和辛妮深諳,倘若餐廳得煥然一新,不僅止於裝潢、菜色、設備等外在條件的整頓,也關乎內部每一個個體的成長與突破,於是在改裝施工期間,他們一一安排廚師們展開「移地訓練」。辛妮四處取經、馬克斯飛去哥本哈根、提娜報名廚藝課程、里奇短暫前往高級餐廳實習,他們各自修行,靜靜等待餐廳重生的一刻。
「我覺得到了某個階段,重點就不在於技能,而是在於敞開心胸,對世界、對自己、對其他人。」
起初,《大熊餐廳》裡幾乎沒有一個角色是討喜的,就如一群半路出家的雜牌軍,多數並未接受正規訓練,且有著無可救藥的性格缺陷,但同甘共苦的過程漸漸卸下了彼此的敵意。他們不遺餘力,學著提升自我,學著妥善扮演自己的角色,而這群人所做出的努力,彷彿超乎技術層面,而是不惜一切代價將過去出了差錯的人生導回正軌,包括這間餐廳的改頭換面,卡米、辛妮、所有人皆渴望往更好的境地邁進。
開發新菜單、學習新技藝、設立新體制,他們敞開心胸去觀察,去聆聽,去感受,去思考,在他人身上看見自己進步的可能性,在客人的笑容裡察覺了紀律、信任、分工、溝通、尊重與「Every Second Counts」的重要性。多虧這段期間的所見所聞,大為改變了他們面對工作的心態,並且覓得「The Beef」和「The Bear」之於自己的真實意義。
最令人心疼的莫屬卡米,於一個複雜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或直接或間接造就他那敏感而負面的性格,這從宛若恐怖情節的〈七魚宴〉一集便可窺知一二,「家庭」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可愛與可恨,就如多數屋簷下本本難念的經,同時是一個人進步的助力與阻力,迫使他藉由工作來逃避家庭問題與揮之不去的陰影。直到後來,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就是旁人口中望其項背的楷模,一一幫助所有人找回生命秩序,卻始終受困自身恐懼遍尋不著出口,即使愛情、友情、親情近在眼前,仍打從心底認為自己並無伸手攫取的資格。
餐廳是市井文化的縮影,從小吃、速食到高級餐廳,都包含人群、關懷與無限可能,不只是讓人們飽餐一頓的所在,而人們為何選擇在餐廳工作?薪水固然重要,但非首要考量,我們都見證了工作內容稱不上輕鬆愉快,往往有更深層的原因支撐著這一群人,而《大熊餐廳》刻畫的人與人之連結,才是真正緊緊維繫著他們的羈絆。
第一季時而狂躁,時而安靜,時而瘋狂,時而憂傷,第二季添加更多輕盈、甜美、溫柔、幸福的時刻,克萊兒舒緩了卡米的焦慮,提娜因那把刀而有所期許,辛妮的肯定為馬克斯帶來自信和笑容,里奇指揮若定地協助餐廳內場度過難關;縱使沒有完美的餐廳,問題會一直層出不窮,持續修正、調整就是整個團隊踏實前進的基礎,相信最終開啟冰櫃大門的卡米也會對自己、對這群人多一點點信心。
克里斯托弗.斯托勒敢於直面人與議題的複雜性,並作為《大熊餐廳》的主旋律,將目光放在大城市底下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透過一間餐廳的變化,我們看見這些人經歷了無盡的挫敗,以及些微的進步。一、二季的結局都似「未完待續」,難關沒有盡頭,但彷彿予以我們更多勇氣,好的作品往往會聚焦於拚命活過後失敗的人生,真正值得學習的事物存在於與失敗共舞的人身上,就如我們會為一位在車內大唱泰勒絲〈Love story〉的中年男子而瞬間熱淚盈眶,試著敞開心胸,無論什麼年紀、何種處境,永遠可以替自己找到新的道路。
所以,人生中的分分秒秒都很重要。
Every Second Counts.
全文劇照: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