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片單 踩點特輯!這幾部電影都在台北取景 #熄燈的書店、夜市與淨水廠feat.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 《台灣犯罪故事》—〈出軌〉 📍取景地:直潭淨水場 台灣犯罪故事改編自台灣犯罪史上的四大社會案件,其中作為第一單元的〈出軌〉,則是以二〇〇六年的南鐵出軌案作為故事背景,影集將真實事件的情節作為素材,虛構刻劃出劇中人物的情感出軌。為重建過去時代的場景,劇組遠赴郊區拍攝,其中一場衝突戲於直潭淨水廠的舊廠區拍攝,興建於八〇年代的地景,帶領觀眾走進真實與改編、現實與虛構交錯的時空,重新挖掘真相。 01 / 05 《該死的阿修羅》 📍取景地:寧夏夜市 之所以深愛電影,是因為在電影裡,我們總有第二種人生、另一種選擇。但這部電影裡沒有,而一切改變都在一瞬之間,只需要一次跨越,人生就永不復返。所以這部電影是那麼真實。 但真實之外的魔幻也是電影的力量,你大概很難想像身為影帝的莫子儀也曾經化身成為平凡的記者,隱身在寧夏夜市的攤販一角,和你我一樣同是路人,片刻間也過上另一種人生。 02 / 05 《一頁台北》 📍取景地:敦南誠品 有點熟悉又陌生的台北,有點荒謬又可愛的戀愛。「聽說,巴黎是個戀愛的城市,我在想,台北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戀愛,但如果說巴黎的戀愛是西餐、美酒、巧克力,那台北的戀愛就絕不能缺少水餃、夜市和便利商店。 作為故事的開頭與結尾,那個二十四小時絕不熄燈的敦南誠品終究也暗了下來,時序一味向前,故事此起彼落,我們不會遺忘又共同擁有的,大概只剩台北這座城市大雨後的那種潮濕氣味。 03 / 05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取景地:林安泰古厝、東明公園、福星公園、向陽綠大地公園 不只是一個異男刑警連結陽間和陰間、從性別光譜這一端理解到另一端的探索故事,也在大台北跑透透,從凍結時空的林安泰古宅,到東明公園、福星公園、向陽綠大地公園的寬闊療傷,城市的多樣時空感和情節呼應;讓人看完想多在台北晃晃,也許碰到執勤臨檢的劉冠廷,別忘了跟他尬一首〈舞孃〉! 04 / 05 《露西》 📍取景地:晶華酒店、永樂市場、三軍總醫院 這是近年的記憶中,「台北」在世界級影壇上最盡情的展現。史嘉蕾大殺四方,從晶華酒店永樂市場到三軍總醫院⋯⋯國際的在地的、有人味的冰冷的景點,全給她包辦了。這也提醒我們台北這座城市的多變,是傳統與新潮的共存,是超靈性與血的交會——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收進一個 USB 隨身碟。 05 / 05 狂歡至死的一百種方法 feat. 第一屆政大電影節 《白痴》 一群正常人耍白痴、裝智障大吃社會豆腐,如果是規則被中產把持,裝傻而來的欺騙、群交、偷竊是不是才能自由快樂?拉斯·馮·提爾根據「逗馬宣言」讓瘋狂搖晃的手持鏡頭如身歷其境,讓這個控訴體制的荒誕行徑更加真實。 01 / 05 《偷窺狂》 馬克隨身帶著 8mm 攝影機,樂趣是一窺人們面對恐怖時的驚慌失措。《偷窺狂》在上映後的 20 年間聲名狼藉。透過柯波拉、史柯西斯的推薦,此部電影才重回地位,成為了不可忽略的 cult 片經典! 02 / 05 《狗日子》 奧地利紀錄片導演伍瑞克塞德爾挑戰首部劇情片,讓妒忌、偷情、虐待、冒失、多情等等原始情緒因為火熱的天氣,躍上大螢幕。電影褪去了維也納古典之都的印象,也褪去了人的外衣和人性的枷鎖。 03 / 05 《誰殺了亞歷克斯隊長》 成本不到 200 美元,一群烏干達的電影愛好者透過有限的資源,創造了烏干達的第一部動作片!整部電影低成本特效、惡搞解說無處不在,狂歡的體驗為何讓人不適,這樣的動作片本質和好萊塢製作差在哪? 04 / 05 《感官解析》 男同志在酒吧外救下割腕的女人,想不到女人要買下男同志四個夜晚,逼他看她的私處,看她自慰。法國新極端主義導演凱瑟琳·布蕾亞展現大膽直接的性愛鏡頭,卻完全不性感的影像盛宴。 05 / 05 世界上絕對不能沒有的五部片 feat. 鄧九雲 《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部片就是全對。任何一個環節、技術、設定、執行與選擇,都全對。這是我心中最完美的電影。 01 / 05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奧斯卡會頒給這部片其實多麼不可思議啊。政治正確卻依然能保有誠懇的創作意圖,多麼稀有,不是嗎? 02 / 05 《穆荷蘭大道》 我覺得 Naomi Watts 是被低估的優秀女演員。這部片讓我開始想寫劇本,想拍電影(即使還在想)。 03 / 05 《在黑暗中漫舞》 這是我第一次見證創作裡的「殘忍」。很痛,可是你會感謝。 04 / 05 《真愛每一天》 片單裡還是要有一部超級大眾的電影。之前旅行時,只要飛機上有,我一定再看一遍,然後等著自己哭歪。 05 / 05 1 ... 21 22 23 24 25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