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單

  • 以真實作為武器
    「第四權」
    電影片單

    feat. MyVideo

    「如果妳沒辦法阻止戰爭,那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

    有著「獨眼女俠」稱號的戰地記者瑪麗,30 多年來在戰爭前線報導新聞,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她,仍不放棄挖掘戰區最真實血腥的故事。最終瑪麗在敘利亞以衛星電話連線,向 CNN 等全球新聞台報導現況後便殉職。

    《私人戰爭》細膩呈現瑪麗的內心戰爭以及外在世界的戰火,在矛盾與兩難下,她選擇直視人間與內心地獄,在戰場中冒死奔走當一名戰爭證人。瑪麗更證明了搖筆桿不比拿槍桿遜色,戰爭背後,真相才是唯一的武器。

    01 / 05

    「我們剩下最後的武器,就是真實。」

    1987 年,22 歲大學生朴鍾哲接受警方調查時,在漢城南營洞對共分室受韓國警察偵訊過程中,因水刑窒息致死,韓國人民為尋求真相便走向街頭進行民主抗爭運動,最終促成韓國修憲開放總統直選,戰勝獨裁政權。

    每個國家改變的由來,都來自於人民的信念與勇氣,在一個國家之中,真正強大的並非槍藥彈砲,而是人民的聲音。走向民主的道路上,背後總添滿血淋淋的代價,而只有知道當時多艱難,才能理解我們所擁有的民主自由是多麼得來不易。

    02 / 05

    「是真是假不是你說了算,是人民!」

    記者父親因追查案件而「被自殺」後,吉岡一心只想查出真相並揭露政治黑暗面。被內閣上級要求,主導地下網軍對鎖定人物進行抹黑的杉原,心力交瘁之際,尊敬的前輩卻跳樓身亡。重重疑點下二人為追查真相而合作,卻發現背後所挑戰的勢力竟如此強大⋯⋯。

    電影以冷冽卻富含辛辣的敘事方式,嘗試喚醒與政府掛勾的媒體人良心,以及官僚為人民服務的初衷。當我們需要開始分辨新聞與政府的真與假時,或許我們所認為的「真相」,也可能都只是一份「陰謀」。

    03 / 05

    「我只要求妳確保美國大眾都能得知此事。」

    真實身份為前美國中情局職員的「第四公民」,意圖揭發國安局監控的秘密,隨即遭英美政府雙雙通緝。正在拍攝 911 事件後政府監督相關影片的攝影師蘿拉,不顧自身安危,堅定記錄並揭露這場由國安局操控的監控風暴。

    數位世代之下,總有看不見的權力之手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隱私權在握有大權的政府面前,宛如一張一戳即破的衛生紙。政府與人民不該淪為「掌控者與被掌控者」的不對等關係,人民吹響哨音的反抗力量即是對國家權力的抗衡。

    04 / 05

    「妳覺得會有其他女生挺身而出嗎?」

    電影改編自 2016 年福斯新聞的真實性騷擾事件,由幾位女性挺身而出對抗福斯新聞創辦人羅傑艾爾斯,揭穿其長期性騷擾、利誘威脅女員工等性醜聞,最終其被迫付出巨額賠償,此事件更成為 #MeToo 運動的一個重要開端。

    以「女權」為起點,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試圖「打破業界上位潛規」,卻也期盼透過這起「性醜聞」,喚醒女權的自覺。結局確實可以稱之為一場勝利,但在台灣現況相映下,證明電影不單只是呈現一段「歷史事件」,面對職場潛規則時,人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

    05 / 05
  • 《一一重構:楊德昌》
    編輯看展推薦

    𝙛𝙚𝙖𝙩. 臺北市立美術館

    談到楊導,許多人將他譽為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推手,也是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世界電影的巔峰之一。楊導自幼就展現極高的繪畫才能,同時也因父親熱愛電影,成長過程可以說是浸淫在藝術薰陶裡。一九六九年,楊德昌畢業於交通大學,為順應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他選擇赴美攻讀電機碩士,也曾擔任電腦工程師。

    01 / 07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小四無疑是楊德昌筆下所言的那一種「少年」,楊導一幫人自台灣解嚴那年,開始籌劃《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中穿插的貓王、瑞奇尼爾森的歌,正是六〇年代青少年在閉塞時代裡的救贖。

     

    楊德昌曾說:「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A Brighter Summer Day 所代表的一瞬之光是楊導對電影天真的熱情,而他澄澈的眼光洞穿了封閉的年代,在三十二年後的今日,仍舊純真、年輕。

    02 / 07

    自首作電視劇《浮萍》開始,楊導以多部作品反覆探照「都市」與「女性」主題,而台北作為楊導大部分的電影拍攝地,也是他成長階段時的寄情之地,更是他中年後回望與興嘆的家園。楊導故居現已改建成私人餐館,就連當時作為牯嶺街的屏東舊地也已闢成座座水泥叢林,時至今日的改變,正是楊導電影中隱約透露出的一種失落,且同時象以及不同女性角色於其中的追尋與幻滅。透過分鏡圖、順場表、角色設定等,我們跟著走過了一個時代的城市與寂寞,重新回望、建構已不復存在的、楊導的當代。

    03 / 07

    真正將楊導的人生推向電影的,是荷索的《天譴》。當時的他說「在走出電影院時,他已是另一個自己」隨後楊導在一九八一年回到台灣投入電影界,二十餘年皆投身創作。而此次最讓人感到驚喜的正是楊導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1974)的錄音。

     

    「我的步履堅定,大地為之顫抖。當我行進時,如同一頭野牛;當我停歇時,宛如安歇的山岳。」

    04 / 07

    楊導的生命哀喜皆起於電影,他在一九八九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Yang and His Gang Filmmakers」(楊德昌電影公司),著力於改善台灣的拍攝環境。除了電影,他也將創作帶進劇場,劇場作為他影像創作的雛形,遊走在不同質地的藝術形式之間,若說劇場是在演出的那刻正邁向死亡,而電影是在播映的那個逐漸孵育出生,楊導就是帶領台灣走向新浪潮,在舊時代活出新樣子的獨立的人。

    05 / 07

    直到《一一》(2000)問世,楊導仍不斷地透過作品向生命本質叩問,究竟純真、自由與愛是什麼?窮盡一生的課題似乎都從洋洋的童語中回到了楊導與生俱來的繪畫天份上。還沒完成的遺作《小朋友》(2003-2007)亦是導演對生命無盡的追求,離世前都仍緊握畫筆創作的楊導所留給我們的八又四分之一部作品,都是他對生命的沉思。

    06 / 07

    楊導的影像與思想成為後生一輩子的追尋,他的作品所抱著的懇切與盼望,是因為他在乎的不只是藝術,還有社會、歷史、人心和人性。而這些,都需要慎重地拍,慢慢地說。他拍城市的陌生、記憶的復返、人群的疏離,於是他的電影帶著一種謹慎的批判性,但在這些冰冷背後,是他對電影的熱愛、對人文的思辨與關照。

     

    借自楊導在〈顏色藥水和一樣藥〉所言:「這些行為裡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想、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存在的信心、期待、依據。」是這份懇切的心,讓他的作品承載著他的思想、盼望,成為後生仰望的追尋,和一輩子的寶藏。

    07 / 07
  • 像開膛手傑克
    談起戀愛
    作家海史密斯片單

    feat. 目宿媒體

    原著為海史密斯女同志聖典《鹽的代價》,創下美國首部女同志幸福結局的故事。故事靈感源於身為女同志的犯罪作家海史密斯,為賺「性向矯正費」打工發生的真實邂逅。由於同性戀在當時被視為禁忌,她決定用化名出版,近四十年後才掛回本名。海史密斯彷彿化身為特芮絲,寫下和卡蘿相遇終獲自由與愛情的深情盼望。

    01 / 05

    改編自海史密斯經典犯罪小說「雷普利系列」第一本同名作品,故事講述詐騙高手湯姆雷普利,身陷寄生上流的甜頭犯下連環罪行。海史密斯設定雷普利既沒有常人的罪惡感,又總是能逍遙法外,亦正亦邪的魅力吸引許多明星挑戰,如麥特戴蒙、亞蘭德倫都詮釋過不同版本的雷普利。

    02 / 05

    改編於海史密斯犯罪小說《雷普利遊戲》,由德國電影大師文溫德斯執導。描述重病的畫框師喬納森,為犯罪份子雷普利鋌而走險,換取家人未來經濟的保障。溫德斯是海史密斯的書迷,海史密斯看完後更讚賞他的才華和電影風格。電影暗喻德國、美國文化和道德間的互相滲透,也是溫德斯向美國黑色電影致敬之作。

    03 / 05

    AFI 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出自於海史密斯出道處女作,書中「交換殺人對象」的完美犯罪構想被懸疑大師希區考克相中,火速買下小說改編版權。海史密斯在書寫《火車怪客》的同時,她已經在百貨公司遇到現實中的「卡蘿」,筆尖開始醞釀起《鹽的代價》⋯⋯。

    04 / 05

    美國當代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寫就無數經典犯罪小說,書中瘋狂迷人的角色,正如一生過著雙面生活的海史密斯。就算曾被迫隱藏性向並接受治療,她仍一次次投入無果的狂戀,並自比為「永遠的尋愛者」,寫下 1950 年代美國首部結局圓滿的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以創作償還現實無法擁有的生活⋯⋯。

    05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