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張硯拓 2018.06.05 【釀電影 2018 年 5 月號】主編的話 每年春夏之交,在台北光點電影館舉辦的【文學.閱影展】以「閱讀電影」的想像角度,為觀眾介紹一系列與文學作家、文學作品有關,或適合仔細翻讀、好好靠近的電影。於是本期的釀電影,我們和閱影展合作專題「在戲院裡閱讀一生」,邀來作者針對今年的焦點人物以及作品們寫文章。 香功堂主 2018.06.04 《犬之島》:我聽得見你。 《犬之島》片中,拒絕成為家犬的流浪狗「老大」,令人想起《超級狐狸先生》,既想成為居家好男人,又想保有野性(自我),牠與三個農夫的戰爭其實是試圖釐清「我是誰」的努力。而在《犬之島》,阿中提到: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那是對自身(人類族群)的提問,也是導演派給老大的課題,牠要成為怎樣的「自己」? 釀電影 2018.06.01 釀選書 │ 《誰的.巴布狄倫》 誰的巴布狄倫?誰是巴布狄倫?或許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主義都能夠找到留給巴布狄倫的一席之地,又或許答案只在風中。 蔡曉松 2018.06.01 重讀《一九八四》:走向老大哥的最後一段路 選擇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自我形象能夠成立的前提,選擇定義人們看自己的方式。老大哥給予選擇,讓人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所以人們否定自由意志,擁抱老大哥。《一九八四》揭示的可能性,是人類遠比自己想像的更為脆弱,更容易出賣自己的情感、信仰與道德觀。某年某月,選擇會降臨,在那天,我們都比自己想像中離老大哥更近 于念平 2018.05.21 《尋愛偵探阿洛伊斯》與《廣島之戀》,知覺與記憶的迷宮 遺忘之所以恐怖,是因為遺忘痛苦之時,也必須遺忘愛。而每一次新的相遇都是「第一次」的迴光返照,它燃起又熄滅,一次比一次微弱,卻未必能夠達到真正的遺忘。電影最後,女人尖叫著:「我會忘記你,我已經在忘記你了!」真切地表達了這樣的恐懼。遺忘看似是從回憶中解脫的方法,卻同時是對愛的失去,而他們是活在過去的人。 Lizzy 2018.05.18 《布拉格的春天》:沒有永恆,只有此生 用單純二元對立的角度觀察事情,是簡單很多,卻常常碰不到問題的核心。人性是複雜的,靈與肉不需要對立,自由與承諾不用是單選題,「命定」不一定較有意義,「隨機發生」的相遇與巧合也不會只是無謂,道德更沒有絕對的對錯——翻開歷史,道德是流動的,是相對的標準,不同時期、不同人,會有不一樣的觀念與想法。 1 ... 287 288 289 290 291 ...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