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乃賴 2020.04.28 失語者的徬徨與吶喊──《誰是被害者》主創團隊訪談 《誰是被害者》專題|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與社會的象徵。以失語的被害者渴望訴說、追求理解為主題的《誰是被害者》,同樣,也呼應了我們社會的焦慮。在國際上被剝奪話語權的台灣,是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從而在遺棄我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黃郁書 2020.04.23 《出走布魯克林》:帶著歷史傷痕,找尋自我的可能性 像哈西迪社群這樣牢牢記得集體受害的過往,將之刻印成血脈相承的傷痛與憤怒,這讓社群無比團結,卻排外並整肅異己。於是,艾絲蒂的出逃,她到了柏林後的自由,發揮音樂天賦時的快樂,不僅是身為一個女性反抗了保守的宗教傳統,同時也是身為集體受害者的後代,勇於以自我、而非群體的面目而活。 婉兒Cari 2020.04.22 《這樣不OK》:親愛的日記,這是言之有物,還是故弄玄虛? 延續《去X的世界末日》又萌又喪的厭世碎語,摻入《怪奇物語》光怪陸離的復古小鎮氣息,再將《牠》中的演員化學反應極致處理,讓《這樣不OK》開始迸撞出一些不尋常的火花。宛如燉煮了一盤繽紛的大鍋炒,雜揉進青春成長喜劇與奇幻驚悚劇的精華。 吳思恩 2020.04.21 《火口的二人》:末日來臨前,只能相擁 「我們一起去死吧。」直子與賢治躺在富士山口的海報前,假裝自己正要被吸進洞中,當年背叛與被拋下的兩人假裝死亡,卻不會真正死亡,今日再度相擁的兩人用身體迎接世界的喪鐘。世界或許不會真正地毀滅,但卻是不復從前,今日留下的是,沒有變的你、愛我的你、坦誠相對的你。 週末影迷 2020.04.17 愛一個理想的國 【兒童不宜的兒童節】專題|稍微長大了點後,我自己看了《悲情城市》。「恐怖」至此已經無所不在,不僅體現在人類行動的暴戾,也像是空氣中的氣味瀰漫在九份的霧裡。重義輕利的商人、安分守己的主婦、勤勤懇懇的聾啞人,皆無須積極參與政治,政治自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刻追上你,就像在霧裡走過一遭,回過神來衣衫盡溼。 甜寒 2020.04.16 《隻手探險》:最是那一隻手的溫柔 如果說,不存在而感到存在的部分肢體是幻肢,那反過來看,斷手的「擬人」,是不是以為整具身體還在,所以能思考的腦、能看的眼、能聽見的耳朵,才是斷手的巨大「幻肢」?之於斷手,幻肢的巨大,承擔了孤獨的巨大:剩下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擁有的太少,記得的太多。 1 ... 225 226 227 228 229 ...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