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3

By 汪正翔

竟然有一個讓我們覺得美的當代藝術──談「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

美或是純粹(或許加上詩意)在當代藝術即使不是負面的,也是一個近乎於無效的說詞。所以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在北美館的展覽「片刻冥想」,產生了美或是詩意的感受時,我覺得非常不安,好像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審美體驗。

對立的元素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2022|圖片:展覽現場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2022|圖片:展覽現場

然而美或是詩意到底是什麼?依照慣常的理解,美或詩意都常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受,這也符合我觀展的經驗,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作品的時候,我確實是跟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聯繫在一起。在藝術史上達成這種「不可說」有許多方式,一種是「純粹」的圖像。例如尤金.阿杰特(Eugene Atget)的照片往往被推崇為一種如夢似幻的世界,在這當中彷彿沒有人的存在。還有一種是荒謬,譬如當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把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這時候我們的理性就會受到阻礙,而言語作為一種邏輯性的活動,在這種作品前也顯得無能為力。

大衛.克拉耶伯的展覽像是混和了這些方式,製造出一種當代的無法言說。譬如他的作品如同許多超現實主義藝術一樣,包含了兩種對立的元素,像是「貓與鳥」、「火與樹」、「暴力與平靜」等。但是相較於現實主義僅僅關注一種邏輯上的荒謬,大衛.克拉耶伯進而把這種對立擴展到影像的層次上。所有的照片都是由實際拍攝的照片與數位虛擬的影像所結合而成,因此在視覺上會帶來一種異樣的感受。特別是在《巷弄內》這個作品當中,當他虛擬了一個男孩然後放在有如 Eugene Atget 所拍攝的街景之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兩種影像質地的差異。

魔幻的同時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2015-21|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2015-21|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但是大衛.克拉耶伯並沒有停在這種超現實的荒謬之中,更深層次的矛盾是照片與影像的時間是不同的。譬如他用現代的繪圖技術重建一個默片時代的影片,他在災難現場的照片之上加上一台墜毀的飛機。這些理論上不應該同時出現的東西,現在被併置在一起,這就像馬奎斯試圖把一百年的事件描繪在一天甚至於一句話當中,它的魔幻感是來自於不同的時間被放在同一個時間當中,而不是來自於怪誕的影像。最足以說明這種魔幻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中那一個機場倉庫的錄像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守衛在行走,廠房之中有一台巨大的飛機。前後兩者其實是用數位繪圖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唯有空曠的廠房是真實的,雖然守衛與飛機出現在倉庫當中並不奇怪,但是你仍然會覺得其中有一種荒謬感。

逝去的影像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大衛.克拉耶伯似乎很熱愛這種反高潮的狀態。展覽之中另外一件作品《純粹的必要性》,他重製了一部迪士尼的經典動畫,故事是描述一個小孩從小由森林裡面的動物來扶養。可是他改變了內容,讓裡面的動物都呈現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好像故事已經結束了,可是他們的生命繼續地延長。這彷彿是一個前現代社會的隱喻,確切來說是一種前現代影像的宿命。在這個快速更新的當代世界,「影像」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被生產,同時被拋棄。想想前幾年 4K 還被視為一種絕對的高標,如今卻成為了數位產品的標配。那些過時的影像規格,就如同這些在森林裡面的動物一樣,他們被人所遺棄了。可是大衛.克拉耶伯作為一個影像研究者,他總是對於這些非藝術也不當代的影像有著同情的眼光,譬如他曾經處理過 NBA 的畫面(作品《Arena》),還有這次的迪士尼卡通。(事實上影像的藝術與當代常常是綁在一起的概念,譬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說,要做一個好展覽,就要用最好的畫質。)

數位時代的靈光

 

無論即將墜毀的飛機,或是無所事事的卡通人物,又或是一個默片裡面栩栩如生的小男孩,但是卻沒有聲音(這種無聲既是指向默片形式,也是指向於社會的處境),他們都是被現代世界所淘汰的對象,也是在藝術世界之中失去生命的影像。當觀眾站在這些影像之前,他們同時感受到他們的生動與逝去,就像在演唱會裡面,在世的歌手與逝去的歌手透過全息投影的方式對唱。又像是照片,它既把逝去的人帶到我們面前,同時又讓我們感受到對象的消失。我們不由地聯想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描述靈光時説「雖遠卻如在眼前」。只是大衛.克拉耶伯竟然是運用了數位的技術重現了這種靈光。

展覽現場照
展覽現場照

結語

 

大衛.克拉耶伯曾寫過一篇文章《The silence of the lens》,裡面提及電腦繪圖有一種保守的美學。其原因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使用技術的人因為可以輕易地實現心中所想要的場景,結果打造出來的畫面就沒有意外。他並舉攝影作為對照,無論攝影師如何安排畫面,照片總是會有一種隨機性。以這一點而言,此次展覽就像是要證明數位影像與攝影仍然可以攜手合作,或者說數位影像仍然具有一種靜默,一種人以外的「持續」(duration)與靈光,而非當代藝術所常見的敘事策略,這是整個展覽讓我們覺得美的原因。

全文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2023/03/31 - 2023/06/25臺北市立美術館 1B展覽室  

展覽現場照
展覽現場照

錄像裝置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1969年出生於比利時科瑞克(Kortfijk),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Antwerp)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克拉耶伯最初接受的是繪畫訓練,以其結合攝影、錄像、聲音及數位技術之創作聞名。透過對於動態和靜態、時間和速度以及聲音的操控與實驗,鬆動傳統視覺媒介界線,在其影像畫面中挹注多層次的時間性。克拉耶伯曾參與 2004 年台北雙年展展出,本次個展精選呈現自 1996 年以來創作之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繪畫手稿,運用展場獨特挑高空間,建構有別以往的觀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