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群 因奉 樂評人,曾任音樂雜誌《小白兔通訊》編輯,文字散見於線上線下各媒體。 近期文章 你的歌「借」我一下!──《悲情城市》前,神思者與台灣樂迷的初識 所以說,看《魔戒》到底可以幹嘛? 孫松榮 Song-Yong SING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與《未來的光陰:給臺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等。˙ 近期文章 那一年,當《悲情城市》還沒成為經典之前⋯⋯ 穿越時光機的電影旅者:克里斯・馬克的憶托邦 施舜翔 台灣台北人。現於紐約市立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並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研究領域為早期現代英國文學,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女性主義與酷兒文學批評,性別、情慾與種族史學,流行文化政治。著有《惡女力》、《少女革命》、《性、高跟鞋與吳爾芙:一部女性主義論戰史》。現正寫作新書《酷兒史學》。 近期文章 酷兒羅曼史與殖民性慾望:奧斯汀與勃朗特改編中的比較酷異性 陳煒智(Edwin W. Chen) 自由撰稿人,電影史研究者,亦為編劇、作詞、導演。曾任職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出版組並策劃系列專題影展;於IC之音竹科廣播策劃、主持《台灣電影筆記》節目,深入探索台灣地區百年來的電影歷史發展。 近期文章 日出日又落.傳統不傳統──《屋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經典紀錄片 那些看著我長大的超級英雄 重歌曲輕配樂的華語電影音樂傳統 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合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著有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近期文章 《伊藤潤二狂熱》:從日式恐怖反思臺式恐怖 吳思恩 政大俄羅斯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為俄國電影政策。 聯絡信箱:joke0719@gmail.com 近期文章 《來幹電視台》:雨不停落下來,花怎麼都不開? 以靈魂和生命留住你想要的真實──《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第二季 《silent》:用雙手穿越寂靜,找到彼此能領會的語言 1 ... 19 20 21 22 23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