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曦 視真誠的電影為生命,總是相信村上說的:「在這裡,一顆自由的心及敏銳的感覺,要比聰明更為重要」。文章散見於《釀電影》、《聯合文學》,還在寫字,還在編輯。【工作請來信:𝙝𝙪𝙖𝙣𝙜𝙨𝙚𝙖@𝙮𝙤𝙪𝙘𝙤𝙣𝙩𝙚𝙣𝙩.𝙘𝙡𝙪𝙗】 常用的標籤 #奧斯卡 #影評 #釀影評 #釀電影 #齊勒 2023.12.05 破碎之心與家庭群像:淺讀齊勒劇作「家庭三部曲」 看過電影再讀腳本,聲音就活了起來。這是劇場和電影交融之後所帶給讀者的,而齊勒在三部著作中不斷探問的,關於母親的空巢、父親的失智、兒子的憂鬱,所希望帶給讀者的和坂本龍一相仿──在尖銳的對話背後,為的是擁有更多的理解。 2023.11.27 「拍電影」這件事像爬一座山──專訪攝影師余靜萍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2023.11.25 狐狸引路過河,人也生了尾巴──專訪《老狐狸》導演蕭雅全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2023.11.25 是電影之神望進了生命的裂縫──專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演員盧鎮業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2023.11.23 人該學著不抗拒──專訪《但願人長久》導演祝紫嫣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2023.11.23 以記憶之夢圓電影之夢──專訪《好久不見》導演楊國瑞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2023.11.21 雞蛋,笨鳥,石頭山──黃驥的女性三部曲與金馬 60 重要入圍片《石門》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2023.11.16 從金馬來到金馬──專訪《撼山河 撼向世界》林正盛 ╳ 陳明章 每一次見面,幾杯酒喝下去,什麼事都能一講再講,從晦澀恐怖的封閉時代、生命膨發的社運年代,他們聊台語復興、民歌運動,也聊台灣電影新浪潮和新世代年輕人的交棒,當然他們也訐譙政治、經濟,自戒嚴時期便踏在這片土地的他們,早已用他們的目光記錄下了世代的變化。 1 2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