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松 1995 年生。從事電影評論、影人訪談與相關文字工作。第二屆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現任職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聯絡方式:orangecat841027@gmail.com 常用的標籤 #影評 #派特森 #釀影評 #釀電影 #電影評論 2024.12.31 《派特森》:律動的電影,與其所洗滌的人物狀態 《派特森》的美妙之處,除了它對於生活本身的建設──你可以寫詩,在乎形式與否、內容與否;無關乎好壞,關乎你可以選擇這樣去做──形塑出一個具豐沛感官細節的世界,也關乎它透過呈現愛情關係中其中一方的感知,去表現純粹的、與人產生連結的狀態。儘管無法終極地被理解,你仍然能去表達與接收,在這個世界裡愛與被愛。 2024.11.06 【2024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變動與探索,新銳的前哨站點──專訪劇情、紀錄、動畫、實驗類首獎得主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以公部門主辦之經費支持、專注鼓勵學生的影像製作為主軸,建立自成一格的定位,有望持續深耕影響力。對於常態上經費拮据的學生製作,明確且豐沛的獎金獎勵可以產生支持效果;而別於專業影像工作者身分的學生短片作品,亦在評選與鼓勵的方向上,有機會引入相對多樣而自由的觀點,帶來意料之外的刺激。 2024.08.06 變化中的銀河宿命:再看鄭保瑞《意外》 鄭保瑞在這裡完成以他版本的風格,能對銀河映像宿命命題做出的回應。宿命(必然性)的構成,來自於千瘡百孔的都市惡業,每個細小的分子各自為生存掙扎,最後將彼此推上邊緣,其中纏繞的前因無法再被梳理,最後刺出的一刀卻無比真實且不可回逆。 2023.04.19 《東尼瀧谷》:心智與心智的距離 《東尼瀧谷》的主要視覺意象:空曠的房間,卻充斥著無可名狀的殘影,如存在又不存在,像是回憶的太平間,當我們突然又重新意識到那些曾經試圖觸及,卻又無可避免地被阻隔的「另一個心智」,我們便被帶回那個空曠的房間,那裡是所有物質都已經消散的場域,只剩下我們與殘酷的時間共存、與他們面貌逐漸模糊的黑影相對。 2022.12.14 《無間道》三部曲:二十年之後,重訪被遺忘的時光 「無間地獄中,壽長乃大劫。」20年過去,香港的警匪傳奇故事在這三部電影中被濃縮精煉,展開成一幅使當代人深有所感的精神煉獄圖像,而我們等不及用各種方式重新體驗它。本文對三部曲進行回顧,梳理它極具戲劇張力的母題、《無間道》在雙雄觀點上的趣味,還有《無間道II》與《無間道III》個別異於前集的特點。 2022.07.07 三十年之後,聽見精工細琢的一聲槍響──專訪《少年吔,安啦!》錄音師杜篤之 算上《少年吔,安啦!》的金馬獎最佳錄音,杜篤之共獲 12 座金馬最佳音效、最佳錄音獎項,豐功偉業早已無需贅言;談起生涯早期,新電影影人拚搏奮鬥的時光,充滿革命情感的過往,更有藏不住的飛揚神采。 2022.05.02 《媽的多重宇宙》:如果在某個宇宙,秀蓮是個影迷 對於電影中「多重宇宙」最清晰的理解方式,是秀蓮這個角色不甘於人生停滯的中年危機反射,她曾經擁有千百種不同的可能性,卻偏偏走到現在這一種,她僵硬地卡在一個以「報稅」為基調的宇宙中,沒有活力、沒有鎂光燈、沒有香腸手,沒有興味盎然的小花小草,只有各種可能的遺憾。 2022.02.21 「若香港是個受傷的人,我希望透過電影療癒他」──專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 「我希望作品是完整的。不是只拍給現在的香港人看,而是給世界上所有人看。甚至,我希望,在幾十年之後,這部電影都有歷史價值。可能五十年之後的香港人,都能透過它去明白五十年前發生甚麼事。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1 2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