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雄影 2020 短片競賽|台灣組(二):見證台灣短片的豐沛活力! buda 2025.05.29 【2025 坎城現場直擊】當真實世界停擺,電影依舊閃耀 這位曾被伊朗政府監禁、如今仍被軟禁的異議導演,就算在再艱困的條件下,冒著影像被警方查扣、劇組人員被捕的風險,都沒有放棄過創作。今天也是睽違十五年後,潘納西首次能夠出席國際大型影展,並親自接下人生中的第一座金棕櫚獎。 花神沒有咖啡館 2025.05.29 《死亡日記》──遙遠地靠近妳們輕輕的死亡 剝開蘇菲亞・柯波拉在 20 多歲時執導的首部長片作品《死亡日記》,的浪漫愛情濾鏡和幽默荒謬色彩,會發現電影的核心其實是沈重的叩問——人類是否擁有求生的「原廠設定」?當目睹他人輕易地、毫無理由地選擇死亡,我們該如何繼續踩穩眼前土地,並肯認生命的重量及價值? 釀電影 2025.05.28 《東方》的沈默:在觀看與逃避之間的重返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東方》是讓你「無法不承認」某種知覺的現場性。它是歷史的餘燼、是邊緣的殘響。這樣的作品,拒絕戲劇性,拒絕中心化敘述,拒絕情感渲染,它所剩下的,是深刻的觀看倫理實踐。你不會因此更瞭解東歐,但你可能會因而更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觀看需要你放棄解釋與主導。 buda 2025.05.24 【2025 坎城現場直擊】從睡眼惺忪的媒體場到星光燦爛的午夜放映 綜觀上述五部午夜單元選片,除了《風林火山》,大多都已在坎城首映後的不久即有上映計劃。這再次印證了坎城影展午夜單元的策略性作用:它不僅是一個展映平台,更是許多類型片積累口碑、吸引國際買家的重要起點。在午夜放映單元首映,就是影片邁向國際發行的第一步。 buda 2025.05.22 【2025 坎城現場直擊】非競賽單元之首週盤點 在立場極化與假訊息充斥的時代,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為全球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電影,也早已不只是視聽娛樂,而是介入現實、發聲表態的文化行動。我們對影展的觀察,除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性,也許更該注目影展如何張起揚帆,在當代議題中航行。如同本屆評審團主席茱麗葉畢諾許所說的:讓我們用藝術對抗暴政與壓迫。 文字裡的貓 2025.05.17 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 曾遭人為埋沒的光州運動,朴贊郁未在電影裡明說,而是將那些抗爭的、流血的、哭泣的、堅定的、死亡的人們安放於背景,用自己的方式持續發聲,而當代許多的韓國電影/書籍/攝影作品中,也不乏有創作者透過藝術,來重返這段(不)存在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從國族歷史的暴力中探尋自由的邊界,並向未來的正義持續探問。 1 ... 3 4 5 6 7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