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5
By 黃曦
是電影之神望進了生命的裂縫──專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演員盧鎮業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命裡的劫,卻也為他的創作生涯打開了一道蒼茫的微光。
在電影裡飾演陳老師的盧鎮業和卓亦謙是大學舊識,認識了 16 年的他們,一起在大學時期經驗了朋友自殺離世的事件。卓亦謙說,在朋友自殺的前一天,他走經過對方身邊看他在寫東西,以為對方在寫劇本,還向他說了「加油」。隔天朋友自殺了,留下了幾頁遺書。十幾年裡,他不停問自己「如果再來一次,我還可以做什麼?」
他成為留下來的人,當然責怪自己沒有接住故友。
卓亦謙說盧鎮業從幾十年前就和片中的陳老師一樣,面對低潮時的他,盧鎮業總是耐心在旁等待,等他願意開口。電影是他們的共通語言,朋友自殺也是,所以當劇本完成的剎那,卓亦謙就知道陳老師的角色非得是盧鎮業不可。他們第一次討論作品時,說的不是導演和演員之間該如何工作,而是作為卓亦謙和盧鎮業的二人所經驗過的離開與死亡是什麼。
除了導演和演員之外,其他劇組人員也幾乎是全程在旁,看著卓亦謙再次經驗愛與生滅。
在影像的表達上,從孩子離世後大量使用的手持鏡頭,一直到陳老師再見父親之後,鏡頭才逐漸變得平穩;而擔任製作統籌,同時也是配樂師的張戬仁會逐場次和導演討論每一場戲對白和角色狀態,才決定了要以鋼琴曲表達孩子的自卑與孤獨,隨著陳老師回望不願掀開的爛瘡,片中才出現了鋼琴單音,同角色一起,一小步、一小步地安撫自己。
片中得不斷壓抑情緒的盧鎮業,在多年後再見老父的那場戲拍完之後,是衝出了片場痛哭,下戲之後他還是沒有在父親、秘書面前哭出來,他說,他知道陳老師不能在他們面前哭,但陳老師的角色裡也有一部分是屬於盧鎮業的靈魂,他依然希望自己能接住角色,所以他得讓陳老師哭出來,人才不會碎掉。
那是盧鎮業在電影裡覓得的溫柔待人的方式,而卓亦謙回到了編劇的身分,他說自己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特別絕望,也因為失語,所以他只能將難解的情緒和說不出口的話寫在劇本裡,成為他的日記,也是他與自己說話的方式。
在看《年少日記》時的光亮,的確讓我有些意外,面對抑鬱和卡住的生命經驗,我實難找到不再徬徨的解方,也並無法就此說服自己,我終能告別年少時的自憐,離開絕望的邊緣。我以為卓亦謙是想讓自己好過,才拍下這部作品。但他卻說,在拍攝過程中他沒有一天不哭,也並未因為電影拍完了,就對朋友的離開而釋懷,他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忘記朋友的離開,以及在他身上所留下的絕望──他一樣是痛的,只是他最近一直告訴自己,如果要一直記得朋友,拍電影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朋友也和他一樣深愛著電影。
他並不是為了繼承故友的遺志而選擇寫劇本、當導演,而是在還沒能放下傷痛、還沒辦法完全放過自己之前,他只能以電影繼續記得,就算還是沒好起來,也沒有關係。
故友留下的劇本,在他的生命鑿出了傷痕,而電影之神才得以走進他的生命裡。
採訪、撰文/黃曦
責任編輯/謝佳錦
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 原文刊於金馬影展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