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By 釀電影

【2025 坎城現場直擊】非競賽單元之首週盤點

文字、現場攝影/《釀電影》特派員徐硯怡

「今晚,以及接下來的十一天,我們將透過這場壯麗的影展,展現我們對藝術的力量與承諾:自由、平等、博愛。」 ──勞勃狄尼洛

第 78 屆坎城影展進行到上半場尾聲,開幕典禮上,終身成就獎得主勞勃狄尼洛給了一席鏗鏘致詞。標籤 #DeNiroSpeech 在社群平台上迅速引發逾一百二十萬則推文熱潮。節慶宮(Palais des Festivals)前的紅毯依舊星光熠熠,而最新實施的「禁止過度裸露」規定也引發爭議,包括評審之一的荷莉貝瑞臨時更換禮服,更添話題。

一如往年,全坎城依舊湧入來自全球的影迷與產業人士,依舊每天清晨七點準時與「惡名昭彰」的搶票系統搏鬥,幾乎成了例行凌遲。隨著一部部競賽片陸續首映,主會場旁的蔚藍海岸大道(Boulevard de la Croisette)上,耳語與猜測悄然升溫──究竟今年金棕櫚將落誰家?已然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

本屆競賽片雲集眾多實力導演──包括 2021 年金棕櫚得主茱莉亞迪古何諾(Julia Ducournau)、兩度摘下金棕櫚的達頓兄弟(Jean-Pierre & Luc Dardenne),以及幾位久經戰陣的大師,如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風格強烈的作者導演則有亞瑞艾斯特(Ari Aster)、克雷伯曼東沙費侯(Kleber Mendonça Filho)、奧利佛勒賽(Óliver Laxe)、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更有新銳代表如嶄露頭角的奧利佛艾爾曼紐斯(Oliver Hermanus)與唯一中國代表畢贛

此外,今年女性導演的參與比例更創下歷屆之最,與理查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等男性導演並列主競賽的,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女性導演:凱莉萊卡特(Kelly Reichardt)、琳恩倫賽(Lynne Ramsay)、早川千繪、哈芙西雅赫爾齊(Hafsia Herzi)、卡拉西蒙(Carla Simón)與瑪莎席林斯基(Mascha Schilinski)。

競賽外的多元視角:見樹又見林

主競賽的廝殺固然矚目,然而近年來,坎城官方在非競賽單元上的耕耘與擴展,也逐漸形成另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森林。這些單元雖不爭奪金棕櫚,卻同樣映照出影展的策展哲學與創作能量。

雖然從未公開說明,外界也從未摸透選片標準,但作為全球最具歷史與聲望的影展之一,坎城影展每一次的選擇,無不牽動國際電影藝術的脈動。隨著首週放映告一段落,若將目光從主競賽的金棕櫚榮耀暫時移開,轉向那些遠離獎項爭逐、散布主競賽外的作品們,或許能從中看見影展如何透過選片,持續回應時代與文化的呼喚。

競賽外單元(Out of Competition):名導新作與矚目之作

主競賽向來是難以擠入的窄門,門內門外冷暖自知,但競賽外單元則聚焦於年度話題電影與好萊塢鉅作,藉由紅毯首映儀式大幅提升影展的媒體能見度。無論是出於策略、藝術選擇,或其他原因而未被選入競賽的作品,或如《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這類萬眾矚目的商業鉅片,每每都能讓晚間的主放映場地盧米埃廳(Grand Théâtre Lumière)一票難求。

對於好萊塢電影與明星在影展中的大量出現,藝術總監 Thierry Frémaux 並未否認,反而強調即使是美國作品,坎城所挑選的仍屬「作者電影」(auteur cinema)範疇。他也表示,非競賽單元正是這些作品在坎城登場的「同樣精彩」的舞台。

Frémaux 進一步指出,如今許多巨星皆來自串流平台與電視影集,他甚至公開釋出善意,歡迎 Netflix 等串流平台重返坎城,認為他們對電影產業的投入是「令人振奮的發展」,反映影展正積極回應產業結構的變化。

開幕片:微妙失落感的選擇

《Partir un jour》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Partir un jour》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延續近年傳統,競賽外的開幕片,由法國新銳導演艾蜜莉波南(Amélie Bonnin)執導、改編自其凱薩獎同名短片的輕歌舞喜劇《Partir un jour》擔綱。講述餐廳開幕在即的美食實境秀主廚,還沒有發明出鎮店名菜,就發現自己意外懷孕,根本不及思考,又因為老爸心臟病發,被迫回老家接下家庭餐廳爛攤,還疑似與高中時的曖昧對象重拾舊情。片中大量穿插法國流行金曲,試圖營造懷舊氛圍,但生硬尷尬的音樂橋段與高度在地化的「法式時代感」,反而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難以共鳴。其保守的敘事與平板節奏,也未能展現出電影語言應有的張力與形式活力。

作為首部長片,本片的入選本就帶有一定風險,而影展方將其擺上開幕之位,也可被視為大膽之舉。坎城曾表示選片理由是「這是一部滿溢法國歌曲的電影,也是一位女性導演的首部長片」,然而這樣的立意,似乎未能打動期待「突破與震撼」的觀眾,反而讓開幕夜籠罩著一絲複雜的失落。

而本單元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史派克李(Spike Lee)的新作《Highest 2 Lowest》,改編自黑澤明經典《天國與地獄》,5 月 19 日舉行首映。這不僅與史派克李 1989 年《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在坎城的首映同日,也恰逢非裔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麥爾坎 X(Malcolm X)的百年冥誕。雖然坎城方面強調此片是在相當後期才納入片單,但考量其北美發行時程,選擇在競賽外單元曝光,應該也是一個可以理解的策略。

特別放映單元(Special Screening):聚焦獨特聲音與視角

特別放映單元也許是坎城影展中選片最彈性、風格最多元的一塊。主題偏向文化與政治層面,不強調市場導向,也無意追求票房成績。它為那些不完全符合競賽類型、卻依然值得被關注的議題與作品,提供了一個被觀看與理解的空間。類型橫跨紀錄片、動畫、實驗,甚至是那些難以歸類、卻意義深遠的敘事作品。

從某個角度來看,正是這個邊界模糊、形式自由的單元,最能映照出坎城影展投射出來的世界觀。

《Bono: Stories of Surrender》劇照/APPLE TV+

《Bono: Stories of Surrender》劇照/APPLE TV+

《Bono: Stories of Surrender》

曾執導《刺殺傑西》的紐西蘭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Andrew Dominik) ,將 U2 主唱波諾的回憶錄改編為一段極為私密的銀幕獨白。在全片九十分鐘的黑白影像中,波諾獨自坐鎮鏡頭前,於一桌兩椅之間搭建起極簡舞台,展開一場如儀式般的自我揭示。U2 的音樂與他的口述回憶緊密交織,聲音與影像完美融合。在今年新升級為 ATMOS 聲效系統的電影宮中,帶來一場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沉浸式體驗──不只是關於一位搖滾巨星的內在旅程,更是一場在黑暗中直視自我與信念的現場。

《Dites-lui que je l'aime》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Dites-lui que je l'aime》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Dites-lui que je l'aime》(Tell Her that I Love Her)

法國影后荷曼波林傑(Romane Bohringer)最為台灣觀眾熟悉的作品,是二十歲時拿下凱薩獎最佳新人的《夜夜夜狂》,此次則以她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入選。影片形式特殊且複雜:靈感來自法國左派議員 Clémentine Autain 的回憶錄──書中記錄了她與早逝母親、法國傳奇女星之間錯綜複雜的童年關係。波林傑讀後深受觸動,進而展開自身對家族創傷與失落母職的探索之路。她邀請 13 歲的兒子參與,以偵探遊戲的方式,一起追索那位賦予她生命卻幾乎素未謀面的母親身影。

影片遊走於紀錄與虛構之間,由 Autain 本人朗讀書中段落作為旁白,導演則穿梭於戲劇重現與真實訪談之中,層層揭示一段被遺棄與創傷交織的女性命運。兩位來自不同家庭的女人,在對母愛的失落與追尋中形成映照,如命運相連的姊妹,在共鳴與哀傷中逐步走向療癒。

這是一部情感極為私密卻具有普世力量的作品,既是對母親的回望,也是一場與過去和解的告白,在不斷湧現的淚水之中,構築出最揪心的觀影時刻。

《Qui Brille au Combat》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Qui Brille au Combat》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Qui Brille au Combat》/(The Wonderers)

同樣也是轉執導演筒的演員 Joséphine Japy 首部長片《Qui Brille au Combat》,法文直譯為「在戰鬥中閃耀」。靈感來自她自身的照護經驗,聚焦一個家庭如何面對小女兒罹患罕見遺傳疾病的日常掙扎。

影片以靜靜凝視但不帶批評的鏡頭,溫柔勾勒出家庭成員群像:勇敢堅強卻不免陷入懷疑的母親、徘徊於逃避邊緣的父親、掙扎於戀情初萌與自我認同的青春期姊姊,和被困在病體但內心充滿生命力的妹妹。全片情感節制,雖然陪伴在如同定時炸彈般的生命狀態下,但並未落入煽情,張弛有度的攝影機運動,與每場戲的精準情緒,都觸動著觀眾靈魂深處。

以上三部選片對個人敘事的強調,在建構宏大敘事和全球影響力的坎城影展中,形成了特殊對比。將主題拉回人類經驗本身,或許也凸顯了特別放映單元走向深刻個人化和自傳式敘事的趨勢。

坎城首映單元(Cannes Premiere):名導新作

自 2021 年新設以來,「首映單元」幾乎無須掩飾其設置初衷──為了將名導新作穩穩地留在坎城。這個單元常被視為知名電影作者的「緩衝區」:未必是創作者的巔峰之作,卻往往展現出風格成熟、敘事精緻的穩定質感,也因此成為另類的品質保證。

《Amrum》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Amrum》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Amrum》

時隔二十年再次回到坎城的土耳其裔德國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改編德國演員哈爾克波姆的童年回憶小說,描述十二歲的男孩與母親、阿姨與弟妹一同避難在德國外海的阿姆魯姆島上,在這個陸地會在漲潮時被淹沒的小島上,他穿著希特勒青年團制服,在海水漲退之間的潮間帶來回奔波,盡己所能幫忙家中生計。

二戰結束前幾天,終於盼到的和平也帶來了新的衝突。他目睹信仰納粹的母親的絕望與哀愁,見證到了生存的殘酷。一反向來強烈濃烈的影像節奏,法堤阿金此次以悠緩綿長的攝影,仔細刻畫環境地貌,也見證了極權瓦解時,一併崩解的童年、家庭以及身分認同,是一部情感細膩令人心碎、內斂的成長故事

《Orwell: 2+2=5》劇照/坎城影展提供

《Orwell: 2+2=5》劇照/坎城影展提供

《Orwell: 2+2=5》

向來以強大力道探討社會與政治議題的海地導演拉烏爾佩克(Raoul Peck),繼《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後,再度帶著最新作品回到坎城。但這部以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反烏托邦名著《1984》為本的最新紀錄片《Orwell 2+2=5》,與其說是作家傳記,更像是借著作者文字,由導演本身對當代世界面臨的危機提出疾呼。

影片爬梳、挑選出歐威爾文字中最具力量和渲染力的段落,搭建出敘事架構。以作家文字作為旁白,混合豐富檔案素材、穿插經典電影(包含肯洛區與各種版本的《1984》、《動物農莊》)與全新拍攝片段,指出當年歐威爾寫出的文字,並非僅批判當時的蘇聯體制,而是針對更全球性的普世性議題提出警示。當大規模監控、語言操控都成為現實,極權主義重返,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從殖民主義到解放運動,從川普到普丁,從烏克蘭到加薩,從警察暴力到種族歧視,再到極右勢力的崛起──更讓歐威爾當年所提出的批判與警示,如今成為一則預言。

《La ola》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La ola》劇照/坎城影展 提供

《La ola》(The Wave)

一貫深刻描繪女性解放故事的智利導演塞巴斯蒂安雷里奧(Sebastián Lelio)《不思議女人》、《離經叛愛》),這次帶來一部節奏強烈、音樂激昂的大場面歌舞劇,以 2018 年智利校園反性侵運動為背景,描述一群音樂與戲劇系女學生勇敢揭露校園內長年積壓的性別暴力與權力壓迫。

雖然整部片大聲疾呼的女性力量敘事,在當代各種多元性別意識下顯得單一且樣板,但確實少見地呈現了、在那些至今仍將女性身體視為男性意志附屬品的國家中,所缺席的革命能量。塞巴斯蒂安雷里奧顯示了他高度駕馭影像與場面的能力:從演員調度、群舞設計、聲音運用到音樂節奏,讓整部片瀰漫著強勁的能量與情緒張力。女主角 Daniela López 更是令人驚艷,在對白、舞蹈與演唱之間游刃有餘,以過人的氣場貫穿全片,一場場歌舞場面充滿爆發力堪比《璀璨女人夢》

本單元目前的幾部影片,不約而同「迫切地」關注世界議題,並且與政治焦慮共鳴。讓人思考首映單元是否也放下藝術娛樂,成為反映當前全球焦慮的園地了呢?

在當代議題中航行

回顧坎城影展 1939 年的創立初衷,正是為了對抗威尼斯影展的親法西斯立場,而打造一個自由、公正、不受政治操弄的國際平台。來到第 78 屆的今天,儘管商業化傾向日益明顯,仍看得出官方試圖在娛樂與藝術之間維持某種平衡。儘管好萊塢大片與星光紅毯依舊是媒體版面上的焦點,世界局勢卻遠稱不上安穩──烏克蘭與加薩、以巴與更多地方的戰火未歇,性別暴力與人權侵害仍深植日常,以權利與性別之名產生的壓迫仍在發生;氣候危機持續惡化、川普政府對國際電影課徵關稅的威脅仍未散去⋯⋯。在立場極化與假訊息充斥的時代,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為全球電影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電影,也早已不只是視聽娛樂,而是介入現實、發聲表態的文化行動。

我們對影展的觀察,除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性,也許更該注目影展如何張起揚帆,在當代議題中航行。如同本屆評審團主席茱麗葉畢諾許所說的:「讓我們用藝術對抗暴政與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