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

By 黃彥瑄

《紅色房間》:你也看了那場殺人直播嗎?

暗網交易市場上,買家們來回叫價、氣氛熱烈異常,這次的拍賣物是被稱作「卡蜜拉哭哭之夜」的影片──年僅 13 歲的卡蜜拉被綁架後,在一間暗紅色的房間裡遭肢解殺害。

《紅色房間》絕對是你從沒看過的犯罪電影。電影名稱「紅色房間」,意指在暗網中開設直播,以折磨少女的肉體來獲得打賞,用鮮活的生命作為暗網流動市場中的價值資本。然而,這部片特別之處在於,導演拒絕迎合犯罪事件窺看者的獵奇心理,拒絕以視覺展現「紅色房間」裡發生的一切,即使「看不到」兇手的犯行、受害者的慘況,但絕對足以達成對觀影者的合理加害。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這是你從沒看過的犯罪電影:誰是凱莉安?

惡名昭彰、殘忍殺害三名少女的路德維克案終於開庭受審,法庭上控辯雙方針對男人是否有罪展開辯論,在這場唇槍舌戰之間,有一雙神秘的眼睛,像是觀察動物一般審視著被關在玻璃房裡的男人。不同於其他犯罪電影主要聚焦在犯罪者的行為動機上,《紅色房間》將主觀視角放置於參加庭審案件的女人凱莉安身上。神秘的凱莉安對於路德維克案有著異常的關注,為了取得較好的庭審位置,她會在前一天晚上露宿街頭,但當記者詢問她為何要旁聽案件的審理時,她卻又難以說明。

電影以凱莉安的主觀視角出發,觀眾跟隨她參與庭審現場,回家後持續搜索相關資料,隨著案件的進展逐漸陷落於其中。然而,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會發現,即使我們越是貼近凱莉安的生活,卻越是對她一無所知。於是乎,電影主線共分為二:前者是為了解開圍繞在凱莉安身上的謎團,她與這起事件的關係究竟為何?為什麼會心甘情願為此付諸大量心力?後者則是針對路德維克的控訴所展開,他究竟是被人所陷害?還是他真的是一隻活生生的惡魔?

很快地,我們將發現,當作為觀者的我們對凱莉安的生活越是好奇,我們也將一步步地變成凱莉安。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暗網中的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

凱莉安的角色本身,就像是一團難解的謎團,一切的線索似乎指向她的網名「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夏洛特小姐」出自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於 1832 年的同名詩作《阿爾弗雷德》(Alfred)。在丁尼生的詩作中,夏洛特小姐被囚禁於高塔上,因詛咒而只能透過鏡面反射來觀看外在世界。當她從鏡中窺見了俊美的藍斯特洛(Lancelot)騎士,便深深地迷戀上對方。為此,她不惜離開囚禁自己的高塔,最終在追尋對方的過程中受詛咒而亡。電影中,加害者路德維克的全名為 Ludovic Chevalier,將他的姓氏翻譯過來即是「騎士」之意。

若路德維克是夏洛特小姐苦心追求的藍斯特洛,那麼凱莉安就是那夏洛特小姐。首先,她所在的公寓是能俯視市區的高樓,如同囚於高塔之上。凱莉安桌上兩台亮晃晃的電腦螢幕則像是「鏡子」,當她嘗試以無止盡的搜尋來滿足自己的渴求,最終也偏離了自己身處的現實。為了能夠更加貼近案件本身,她會費盡心力找到受害者母親被盜用的帳號,並破解對方的家庭門鎖密碼;她也會裝扮成受害少女的模樣,只為獲得加害者在法庭上的一眼關注。為此,她親手搞砸了自己的模特事業,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上癮。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惡魔的仰慕者:連環殺人犯的粉絲女孩們

1970 年代,當殘忍殺害 30 多人的殺人犯泰德・邦迪(Ted Bundy)在法庭上受審時,迎接他的還包含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為他爭風吃醋的年輕女孩們。在這群年輕女孩中,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日後成為邦迪妻子的卡洛爾・布恩(Carole Boone)。讓多數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何當諸多證據皆指向犯罪者即為邦迪,她還是能堅定地相信邦迪無罪。

當凱莉安積極參與庭審過程,也遇到了路德維克的仰慕者克萊芬坦,這名來自偏遠地區的小鎮女孩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一路搭便車、轉搭公車來到了遙遠的蒙特婁。當她面對控方提出的諸多證據:殺手直播時露出的雙眼、受害者當天穿的染血上衣時,她依舊能不加以遲疑地為對方辯解,表示直播影片是遭 AI 換圖、上衣染血是年輕女孩因月經沾染而導致。女孩對路德維克的崇拜與迷戀,究竟從何而來?

讓人失望的是,即使剖開克萊芬坦的極端愛意,最終取得的答案卻平淡又淺薄。審判過後,克萊芬坦參與了電視節目訪談,此時,她滿眼的激情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回歸,柔聲解釋道──自己當初正是看到那雙憂鬱的雙眼,從而堅信對方是無辜的。僅僅只是一眼,就足以讓女孩用受害家屬的血淚為他織染出一張漂亮而精緻的謊言。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小結

說到底,所以誰是凱莉安?她就像是資訊時代裡的法蘭克斯坦(Frankenstein),在後現代社會被拼裝而出,而其混沌、無本質,在流動的網絡世界裡被一個個瑪麗・雪萊(Mary Shelley)進行改編與再創作。她的存在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暗網使用者、犯罪節目愛好者的樣貌。

近幾年來,犯罪節目成為了網絡生態中的熱門炒作話題,從 X 調查、Wayne 調查等 YouTube 節目,到 Netflix 上的一系列以殺人犯為主題的影集及紀錄片,種種內容製作上的擴增以致畸變,不禁讓人反身思考:作為觀眾的我們與暗網叫價者之間的界線在哪?這些遞到我們眼前的,是一顆顆淌流鮮血的人血饅頭嗎?當初《食人魔達默》在 Netflix 上播出後,便引起達默(Jeffrey Dahmer)案中受害者家屬的反感。家屬指控影集內容,居然將其在法庭上的控訴進行演繹,這無疑是一次傷口灑鹽;此外,整部影集還是以犯罪者的視角出發,有美化、並使人同理其罪行的嫌疑。因此,作為觀看者,我們應同為是內容的守門人,謹守倫理界線。

儘管如此,最為殘酷的是,電影以「Red Rooms」為名,以房間的複數形式提醒著觀眾,在那深不見底的網絡世界中,還有更多更多的紅色房間正對外開張著。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紅色房間》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劇照提供/好威映象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