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7

By 釀電影

那些紀錄片教我的愛情故事 feat. TIDF 2024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出什麼樣貌?」

這次就來聊聊過去這一年來,為了各種目的而看的數百部紀錄片中,愛情留下的蛛絲馬跡,以及它們究竟如何被記錄在一幀幀影格之中。

《In Your Shoes》(2023)──你(我)的傷,有我(你)為你(我)療癒

人活到一個年紀後,好像很難不帶著一點傷,而如果各自帶著傷的兩人相遇了,又該如何相守?曾拍攝《亂世備忘》與《憂鬱之島》的導演陳梓桓和行為藝術者 Florence 兩人相戀,各自的身體和心靈都帶著過往經歷的種種痕跡與複雜情緒,雙方決定交換彼此難以忘懷的經驗。在《In Your Shoes》中,兩人以各自的創作方式為彼此講述記憶,試圖以自己的身體去傾聽並理解對方的身心經歷,用兩個不完整的自己,拼湊出一段不完美卻甜美的共創作品。

《噗噗從軍記》(Comrade Poopy,2023)──從旅遊生活網紅到游擊隊成員,帶著噗噗操訓去

《噗噗從軍記》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噗噗從軍記》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緬甸近年來政局與社會動盪,最近一次軍事政變後自由生活變得岌岌可危,連網紅們都得提起攝影機為民主發聲!一對在網路上分享吃喝玩樂資訊的部落客夫婦為了捍衛國家放棄一切,帶著貓咪「噗噗」遁為山林反抗軍,活潑的噗噗也成了軍營中的夥伴與寄託。《噗噗從軍記》除了貼身記錄這對夫婦,也運用主角們以第一人稱拍攝的各種影像,拼貼出從軍事操練到叢林中的日常,不僅記錄下網紅人生轉化軍旅生活的共患難情感,更從噗噗的身上折射出兩人相互扶持的情誼。

《南韓民主家政課》(K-Family Affairs,2024)──民主化讓我們共組家庭,卻也讓我們分立

《南韓民主家政課》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南韓民主家政課》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紀錄片中的愛情總能跟議題扯上點關係。在《南韓民主家政課》中,導演的父母在大學時期因為一次採訪相識,談戀愛時都在討論民主化、參加各種倡議活動,父親為改變體制的理想而成為公務員,母親則與 NGO 持續在街頭倡議,推動女權相關運動。受兩方影響的導演,在大學時期正巧經歷世越號事件引起的一連串社會運動中迷失自己,不知道該跟大家上街去反對爸爸所服務的政府,還是延續母親推動人權的精神與社會運動者的行動力,持續爭取各種權益。透過大量珍貴的家庭影像與歷史影像穿插剪輯,導演將父母相識、共組家庭至今三十餘年的戀愛與家庭故事,和南韓的民主化運動重要轉折與里程碑結合,時而幽默、時而令人泛淚,個人的歷史與國家的歷史行雲流水地共融展開。

《塑袋奇想》(Plastic Bag,2024)──想要的得不到!貧窮歹命男的戀情奇想

《塑袋奇想》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塑袋奇想》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在緬甸,自殺是佛教徒的重罪,須在五次來生中不斷承受相同的折磨。《塑袋奇想》的男子或許便是前世奪走自己性命的一人,此生受盡各種磨難、貧窮歹命的他,怎敢肖想心儀以久的市場女魚販?只得在佛祖的十彩聖光前,以神祕的儀式與心儀對象展開一段奇想之戀。本片以簡單的場景設計與人物,全無對白講述劇情,透過一段段帶有劇場感的精準畫面,與人物間的眼神交流、動作和相對位置,將男子的苦戀情感,化作一段在迷濛美好幻想中與真愛相會的怪奇愛情。

《失憶實錄》(Olda,2010)──在記憶消逝的同時,請幫我在採買清單列上五包紅椒和兩包孜然

《失憶實錄》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失憶實錄》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當疾病來襲,記憶就這樣漸漸地從縫隙間溜走,先是今天星期幾,然後是爐台上沒關火的鍋,最後甚至是自己,但最喜歡的人絕對不能忘記,他會為我的採買清單寫下雞肉、洋蔥、五包紅椒和兩包孜然。斯洛伐克導演維拉・恰卡紐娃以記憶失能為題進行研究,認識患有阿茲海默症的歐莉,以田調期間她自攝的影像為底寫下《失憶日記》的劇本,運用本人的音檔重新演繹她的生活,其後也將自攝影像重新剪輯為《失憶實錄》。在記憶逐漸消逝的日子裡,歐莉試圖記下一直陪伴她的重要人物,在兩部影片對照下,充分展現紀實創作中的歧義性。

《陌生成家》(Three Strangers,2021)──三個陌生人,織出愛與家的邊界

《陌生成家》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陌生成家》劇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前面提到的多是異性感情與陪伴模式,緬甸創作者拉明烏的作品《陌生成家》則展現出同性伴侶情誼。透過三名主角與親友的近距離生活記錄,講述從小性別氣質與其他女生不同的桂多所度過的成長經歷,自命風流的他是多情追女仔,直到遇上從小見證父母家庭暴力長大的瑪索,兩人在純樸村落裡共組家庭,甚至領養了一名男嬰。除了靜靜觀察三個陌生人在一個屋簷下的細膩生活細節,導演也以村子中的景物來隱喻人物狀態,再佐以各種訪談故事,描繪三人在包容與理解中對自己的身分有新的體悟,讓彼此和自己都更完整,身邊的親友也接受了一種未曾想過的愛與家的邊界。

以上六段故事、六種紀實影像創作手法,展現出六種陪伴、六種各自不同的情感樣貌,讓人看見紀錄片在情感題材上不同的豐厚度。那些紀錄片教我的愛情故事,有些帶有身旁朋友或親人故事的影子,有的則讓人想起過去種種經歷,雖然沒有虛構劇情的高潮迭起,卻因為反映出的多重樣貌與多義性,而更顯得珍貴,且貼近真實人生。


撰文:TIDF 影展統籌 陳婉伶
劇照: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raw-image

本文同步收錄於《釀電影》vol.15「愛情遺物」,精彩新刊請往這裡


raw-image

2024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5.10-5.19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