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9

By 皮編

《天水圍的日與夜》:我的日常電影啟蒙

看電影,我喜歡看日常。或許是因為日日生活大致上一成不變,所以更想從中看出一些電影感,把日子看得有滋有味一些。雖然現在說到日常電影,總不免俗先往日本片聯想,但認真倒帶,我自己的日常電影啟蒙,早先於是枝裕和、荻上直子,甚至比小津安二郎都還早的,確實是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印象中是大二升大三的夏天,在那個還有暑假可以思考怎麼浪費的年紀,我一時興起找了網友們推薦的電影,一部一部囫圇吞棗地看──《非常母親》、《四月物語》、《四百擊》、《再見列寧》、《在黑暗中漫舞》、《雨人》、《猜火車》⋯⋯,在這些經典電影裡,不曉得為什麼,對 2008 年上映、在當時還算新片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水圍」,很美的文字組合,其實是個地名,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鄰近深圳,距離我們熟悉的香港島約二十五公里(大約台北到桃園的距離),是個相對晚近開發的新市鎮。由於並非觀光地,相信大多台灣讀者對它並不熟悉,但若說到它所隸屬的「元朗區」,相信大家有些印象。

據網路資訊,天水圍早年曾發生過數起重大社會案件,因而被貼上了「悲情城市」的標籤──於 2009 年上映的姊妹作《天水圍的夜與霧》即是以「天水圍滅門案」這起家庭人倫悲劇為背景;但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所呈現的天水圍,可以說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社區,有著許多高樓住宅,社區底下有著自己的商店街與超市,而在超市工作的主角貴姐(鮑起靜飾),與正在放暑假的兒子張家安(梁家龍飾),就在高樓中的某一小戶裡,過著看來並不寬裕卻也安穩的生活。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電影的開頭,看起來是幾張天水圍尚未被開發時的黑褐色相片,有蝶、有蟹、有水窪;接著畫面有了色彩,電車經過,鏡頭帶我們從一座天橋上看──看一座公園,遠處的山,然後慢慢轉向天水圍的一幢幢高樓。這是一個清晨,張家安還睡著,貴姐已經出門,到超市上班了。就這樣,電影跟著一個尋常日子開始,記錄下這對單親母子在這個夏日發生的一段段小事,遇見的一些人,以及他們在昏黃燈光下的幾場晚餐與交談(與不交談)。

同樣是以日常為主題的電影,比起《橫山家之味》等日系作品,雖然情感面同樣令人動容,但我感覺《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相對不那麼精緻、帶有更多煙火氣的生活感,更貼近台灣的日常況味。

雖然無比日常,但全片仍有不少令人心頭一緊、窺見生活裂隙的段落:張家安為獨居阿婆梁歡(陳麗雲飾)裝了電視、換了燈泡後,阿婆在燈下終於露出的笑容;日日看來積極正向的貴姐,因為張家安找到的一條舊牛仔褲,回憶起年輕時早逝的丈夫,暗自神傷;貴姐陪阿婆搭車探望女婿──在女兒過世後已另有家庭──希望見見孫子,卻受到客套冷淡的對待⋯⋯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做人真是很難的。」
「有多難呀?」

在看過不少日常電影後,發現這類故事常見的,是試著在平凡中見不凡,提醒看電影的我們,要在渺小中見偉大;但看《天水圍的日與夜》,我感覺是在平凡中見平凡,凝視久了,卻也從中看出更多生活與人際的肌理,整部片更有種安慰而雋永的質地,然後就能帶著這雙眼睛回頭看自己的生活,私以為是另一個境界。

此外,這部電影雖是小品,也還是呈現了天水圍、香港,或者說當今全球性的各種社會問題──單親家庭、階級貧富差距、獨居老者⋯⋯。但比起將之特殊化、戲劇化,《天水圍的日與夜》用相對不露痕跡的方式,將這些「議題」及香港本地的歷史文化發展,巧妙地織進影像、情節與角色對話中。於我而言,感覺獲得的不是知識,而是近似記憶的東西──「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比起知識,相信記憶更是人生的本質。

初看這部電影後的十數年間,香港與台灣各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今的天水圍、現今的香港、現今的世界,大多已非當時電影中的樣貌。但即使外在如何變動,大多數人還是早出晚歸,過著日子,在每個人的天水圍。我們看著時代,但也不要忘記看見彼此,看見自己,如同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Way We Are。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劇照/IMDb

全文劇照/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 經典補完計畫:亞洲導演篇,請往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