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2

By 涵柳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大師生死愛慾的想像重構

布萊德利.庫柏的藍眼睛

這不是伯恩斯坦的傳記,而是布萊德利.庫柏對伯恩斯坦的臨摹素像。

於聲、於形,電影中建構的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被大量的時間錯置(anachronism)訊息介入、擾動下,明顯失真。

聲音上,演員布萊德利.庫柏濃濁的鼻音貫穿全片,未復現伯恩斯坦的聲音,宛如開啟時空跳躍的黑洞,讓觀者頓時墜入平行宇宙,看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伯恩斯坦。電影模仿伯恩斯坦在伊利大教堂(Ely Cathedral)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錄影片段,庫柏誇大造作的表演(mannerism)讓樂迷看了尷尬不已,扮演聲樂家珍妮.貝克(Janet Baker)、雪拉.阿姆斯壯(Sheila Armstrong)的歌劇歌手伊莎貝爾.雷納德(Isabel Leonard)、羅莎.費歐拉(Rosa Feola),無論髮型、服裝,都和本人有明顯出入。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外觀上,布萊德利.庫柏那引起爭議的假鼻子,姑且不論「非猶太裔演員演出猶太裔指揮家」的種族論戰,或是從面孔改造來放大猶太刻板印象,以結果論,假鼻子也不成功。化妝師改造下的「伯恩斯坦」,鼻形、面頰的弧度比本尊還要削尖、冷硬、難以親近,氣質反倒像同時代的奧地利傳奇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或是據聞和伯恩斯坦過從甚密、亦為同志的美國歌劇指揮湯瑪斯.席帕斯(Thomas Schippers)。

另一個讓人出戲的原因,在於布萊德利.庫柏那雙「炯炯發亮的眼睛」,提醒他好萊塢大明星的身分,自信、狡黠、精明地目測一切,對人物的詮釋更是放蕩瀟灑、無所忌憚,如熱力四射的小火球般四濺,完全是通俗愛情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高大、黝黑、帥氣」(tall, dark, handsome)的男主角典型,缺乏了伯恩斯坦本人溫文爾雅的內蘊氣度。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然而,布萊德利.庫柏的鑽石般的明眸,亦成為啟動歷史文本虛構化的樞紐,賦予指揮大師更多的陰柔特質,望向妻子、愛人、子女,擺動壓抑的慾望,縱情一生、為愛而愛。情感熱烈的藍眼睛,讓角色在虛構化的電影媒介中生出血肉,使「伯恩斯坦」這個人物從公眾眼中、音樂史上的「他」徹底裂解,浸入劇情片的敘述模式中。

電影中,伯恩斯坦導師謝爾蓋.庫塞維茲基(Sergei Koussevitzky)的諄諄教誨,勸導年輕的伯恩斯坦壓抑同志慾望、娶費莉西亞為妻,編劇挪用了庫塞維茲基的知名演講:

「你得這樣過生活(conduct your lives),這樣在你上台指揮時,能真誠地告訴自己:『是的,我有權出現在這些樂迷面前,他們可以毫不羞愧地看著我,我有權這樣做,因為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正派。』」

筆者曾經看過一個附庸風雅的網友留言,大意是:伯恩斯坦指揮的柴可夫斯基比其他的錄音版本更深刻,原因是伯恩斯坦的同志身分,使他能切身體會(一樣是同志的)柴可夫斯基的情慾壓抑和道德掙扎。這則留言有兩個問題:一是他不懂音樂;二是既然他不懂,乾脆就用武斷的類比聯想強加在伯恩斯坦的音樂詮釋上,至少讓他能微言大義、略顯神通,結果形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濠梁詭辯。

儘管上述樂評無可議之處,但把這種思考模式套用在伯恩斯坦的生平改編上,確是能迸發出情感綿密火花的捷徑。

譬如,布萊德利.庫柏借用伯恩斯坦在《面對面》(Person to Person)訪談所言:「如果你同時擁有兩種性格(指揮、作曲),我想這意味著你變成了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布萊德利.庫柏重新拆解原文中指揮家/作曲家的角色分化,作為伯恩斯坦身為音樂大師/不忠丈夫、陽剛領袖/同志男性、異性愛人/同性愛人等等,種種雙面失衡的人生衝突。本片以「情」和「慾」的斷裂和衝突作為史實/虛構的分岔起點,告別歷史上的伯恩斯坦,轉身用藝術想像的動力,重新去剖析、解讀指揮家(conductor)的雙面人生:指揮樂團和歌劇(conduct orchestras and operas)、處理私生活(conduct his own private life)。放下指揮棒和樂譜的伯恩斯坦,在私領域中如何面對同志真我的脆弱性,還有與妻子的貌合神離、生離死別?

在布萊德利.庫柏和指揮家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ézet-Séguin)的通力協作之下,他們掌握了銀幕擠壓、扭曲線性時空產生的非順序跳動、破碎化、可重複的「電影時間」之幻覺,透過影像、音樂的再製、剪接、回溯、重組,以平行時空化的人物敘事,來改造歷史的線性發展進程,重建出個人化、私密性的「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再在電影中反覆、無限制地播放,使他和費莉西亞一生的愛恨可以在虛擬的平行空間運轉下,循環再循環、延伸再延伸。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電影重現了伯恩斯坦的幾個訪問片段,包括 1955 年的老牌名人專訪節目《面對面》,還有樂評家約翰.格倫(John Gruen)在 1967 年的訪問。

收音機裡,數位重現的傳奇媒體人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音聲,和布萊德利.庫柏、凱莉.穆里根飾演的伯恩斯坦夫婦交叉應答,形成了古/今、虛/實、史/劇的多層次交纏和錯身。在近身拍攝、交叉剪輯、精省的高畫質影像處理下,對歷史檔案逕行修改,演員布萊德利.庫柏和伯恩斯坦明顯不像的音嗓,在語詞的每個間隙、停頓、重複、速度變化當中,置入本尊語氣中沒有的遲疑躊躇,藉此把角色的愛情/情慾掙扎投射到這段表達音樂觀點的談話當中,也賦予「伯恩斯坦」更多脆弱、敏感的陰柔面向,一方面需要扮演偉大音樂家、好丈夫,一方面卻難以解消他壓抑在面具底下的同志愛慾。

布萊德利.庫柏這種「情動於中,故形於聲」的歷史人物詮釋,也延續在 1967 年的訪問重現。大師陰鬱的「The world is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原本是對冷戰衝突、核彈危機的時局所產生的悲觀想法,但在電影當中卻用來抒表和妻子費莉西亞感情破裂,致使創作生命停滯。

也就是說,比起如實地還原史實,布萊德利.庫柏更關注的是如何把伯恩斯坦的愛慾糾葛納入《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的主題敘事中:一個猶太裔同志男子,如何在公領域贏得大師地位,得到世人的掌聲和愛戴?又如何在私領域中,用異男的偽裝來維繫和妻兒的感情,同時找尋同性慾望抒發的窗口?

電影中,伯恩斯坦為了隱瞞大女兒潔米自己的性取向而對她撒謊。諷刺的是,伯恩斯坦穿著一件哈佛大學的運動衫,上面用偌大的希伯來字母拼寫出他母校的名字,譴責他的不真誠。(哈佛的座右銘是拉丁文「Veritas」,意思是真理。)另一幕則是伯恩斯坦要罹癌的費莉西亞倚靠在他的後背,藉此把自己的生命力貢獻給她,費莉西亞把二人比作眼前池上的一對鴨子,是彼此的唯一摯愛,雙雙對對、相愛不渝。但把這段話對照到伯恩斯坦的慣性出軌,在畫外形成一個控訴的聲音,無形間戳破了這段平靜動人的段落。

也就是說,布萊德利.庫柏盡可能地在電影中加上他的註解,藉由這些清晰可辨的導演音聲,重新理解伯恩斯坦的一生,來達到對人物內在世界的想像重構。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莉莉安.海爾曼被消失之後──女性在愛情與婚姻的困境

延續比照《面對面》錄影和電影的對答,可以明顯發現,電影中的費莉西亞在提到音樂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時,特別加上真實影片中漏掉未提的音樂劇作曲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的名字,並補充它的故事原型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另外,完全不提丈夫和美國女劇作家莉莉安.海爾曼(Lillian Hellman)合作的另一部舞台劇──描寫聖女貞德故事的《百靈鳥》(The Lark)。

為什麼莉莉安.海爾曼在《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的「被消失」值得特別指出?首先我們要從她的事業成就來談。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百老匯和好萊塢是白人男性的天下,在那樣的時代裡,莉莉安.海爾曼是少數幾位突破重圍,成功在戲劇、電影、文學圈佔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劇作家。而她在 1934 年的舞台劇成名作《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在避談男歡女愛、視同志為禁忌的年代裡,大膽地探討女同志情慾、同性情誼、女性身分認同、女性困境,這些議題放在 21 世紀來看依然犀利前衛,也使得莉莉安.海爾曼在女性、女同志劇場/電影/文學史中的地位不容抹滅。

了解莉莉安.海爾曼後,我們再來討論:為什麼她的消失,以及史蒂芬.桑坦、《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出現,會成為電影改編的刺點。

其一,史蒂芬.桑坦的名字被置入電影版的訪談,讓成就音樂劇《西城故事》的四個主創──作曲家伯恩斯坦、編舞家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劇作家亞瑟.勞倫茲(Arthur Laurents)、作詞家史蒂芬.桑坦──在台詞中重新被召喚、被歸位,修正費莉西亞當年的疏漏,並頌揚這四位猶太裔男同志的文化貢獻。

肯定男性/男同志、壓抑寫出女同志經典的女性劇作家,這個更動凸顯出無論在藝文界、同志圈,男性總是以生理性別的先天優勢佔盡紅利,限縮女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伯恩斯坦身處的指揮圈,更是純男性當道的封閉領域,間接呼應了費莉西亞對雷納德所說:「別忘了你是個男人。」(弦外之音是,因為你是男人,所以更容易獲得成功。)當然,雷納德懸置半晌的答應「我從未忘記」,反映他同志真我與陽剛男性價值的掙扎,同時又無法否定男女權力不平衡的現狀,雷納德無法對費莉西亞坦承布公,埋下後者成為「伯恩斯坦夫人」後,沉默包容丈夫出軌的妥協之引。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抬舉男性、使女性地下化的說白改寫,還衍伸到電影名稱背後的性別角力。《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的英文名是《Maestro》,而非像揭露傳奇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姐妹情仇的爭議電影《Hilary and Jackie》一樣,直接以二位主角的命名為《Lenny and Felicia》。Maestro,意指古典音樂界的傑出男性指揮家、音樂家(與之相對的是女性的 maestra),闡明男性在百年古典音樂史上,不容撼動的優越地位。儘管身兼導演的布萊德利.庫柏讓凱莉.穆里根掛頭牌,企望她能在獎季封后,但它的電影命名何嘗不是一部緬懷偉大男性指揮,迫使女性埋沒在大師風華下的意識形態操作?

其二,電影添加《羅密歐與茱麗葉》、刪去現實訪談提到的聖女貞德舞台劇,有目的地用莎士比亞的經典愛情悲劇,強調異性戀在傳統文學史的神聖性位置,亦隱含電視鏡頭前的伯恩斯坦夫婦所代表的「模範夫妻」典範,一男一女、琴瑟和鳴,弘揚傳統美國夢的「幸福論述」。

儘管莉莉安.海爾曼的名字在電影中被消失,她筆下的聖女貞德意象,卻又如影隨形地纏繞在 費莉西亞的身上。綜觀費莉西亞的事業生涯,她即使在步入婚姻後也依然活躍在戲劇界、音樂界、社運界,像是她曾在阿圖爾.奧乃格的清唱劇《聖女貞德》(Jeanne d'Arc au bûcher)口述演出貞德、在莉莉安.海爾曼戲劇名作《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演出、也在丈夫譜寫的《第3號交響曲(神聖化)》擔綱口白。然而,費莉西亞的成就在《大師風華:真愛樂章》中只是輕描淡寫地被帶過。連結到她在電影中所說:她不喜歡貞德的犧牲,亦不願在婚姻中成為犧牲的那一方,無形間把殉教聖女的幽靈帶入自己的婚姻和一生,為同志丈夫的不忠隱忍、奉獻、受難,身後又要在「男性主人翁」的敘述視角下,繼續披上貞德的外衣,被電影、被編導犧牲,化為照亮大師萬丈光芒的火炬。

以歷史重探/改編的脈絡來看,莉莉安.海爾曼的缺席,即體現了電影在文本上製造了微妙的想像裂隙,徹底地斷開現實人物和虛構作品不必然(或不必要)的連結,在電影媒介提供的虛幻界域裡,反向組譯出雷納德.伯恩斯坦和妻子費莉西亞相愛又撕裂、痛苦又彼此需要的關係,彌補歷史記述的空缺、完成對人物的再現。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古典好萊塢的後設語彙

導演布萊德利.庫柏對好萊塢黃金年代的情有獨鍾,讓劇情游走在真實和虛幻之間,貼近時代感的質地,讓一個女人和同志男性的情愫如醇酒般醞釀,在老式片場攝影棚般的後設空間內,演起一場朦朧曖昧的甜蜜謊言。

電影鏡頭隨著伯恩斯坦音樂劇《錦城春色》的雙人舞音樂的引導,讓凱莉.穆里根飾演的費莉西亞在人造感鮮明的夜幕間登場。音樂隨著她的面孔被聚焦定格,升騰到情緒高峰,猶如許多早期好萊塢電影女主角的出場鏡頭。費莉西亞一襲長方墊肩的收腰裙裝剪裁、黑亮的中長捲髮,標準的 1940 年代女性時尚造型,讓人回憶起費雯.麗(Vivien Leigh)、芭芭拉.史坦威(Barbara Stanwyck)、珍.蒂爾妮(Gene Tierney)散發出的老式好萊塢巨星丰采。令人唏噓的是,這段在音樂劇中用來反襯其中一位男主角形單影隻的心境,早已預示費莉西亞困頓孤獨的婚姻生活。

男女主角初識的段落,布萊德利.庫柏亦巧妙地應用兩首老式好萊塢情懷的歌曲,解釋二人如何一見鍾情。

電影首先響起伯恩斯坦音樂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中的歌曲〈Carried Away〉,歌詞描述男觀眾在銀幕媒介的催化下,對女演員的保護欲和情感穿透了有形/無形、現實/戲劇的界線:

And when I go to see a moving picture show
And I'm watching actors in a scene
I start to think what's happening is really so
The girl, I must protect her
The villain don't respect her
I leap to her defense and punch a hole right through the screen.

──恰好讓布萊德利.庫柏飾演的伯恩斯坦和女演員費莉西亞──她的「真命天女」──對望,音樂的情動、字詞的想像,讓伯恩斯坦躍動的情思投射在眼前的陌生女子上。

音樂再銜接到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ech)在經典西部片《Destry Rides Again》的歌曲〈You’ve Got That Look〉。歌詞中,女歌手對愛人雙眼的迷戀,反映了費莉西亞當下的感覺,伯恩斯坦/布萊德利.庫柏熱烈感性的眼眸攫獲她的知覺、讓她陷溺在突如其來的感情中。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戲中戲般的愛情、對古典好萊塢片廠的回顧,也用在男女主角的舞台對戲片段。

舞台上,明滅不定的刺眼燈泡,令人想起 1944 年的維多利亞驚悚片《煤氣燈下》(Gaslight)忽明忽暗的煤氣燈,烘托雷納德和費莉西亞在朗誦戀愛對白的過程中,曖昧游離、暗潮洶湧的吸引力不自覺地從彼此手上的稿本,流淌進二人的心中。在虛實難辨的舞台空間裡,雷納德和費莉西亞再也分不清這是話劇角色的「我愛你」,或是扮演者情牽一生的愛情誓言,電影反覆穿插的舞台之光,魔幻得有如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劇作《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s Desire)裡白蘭琪.杜波伊絲(Blanche DuBois)房間那盞中國燈籠,催眠她活在魔法、幻想當中。

另外,電影也透過人物的肢體和造型細節,對當代影視、攝影文化進行複現。像是費莉西亞牽著伯恩斯坦的手從戶外宴席奔向幻想中的舞台,這個動作是脫化自《西城故事》1961 年百老匯原版錄音的封面:

《西城故事》1961年百老匯原版錄音

《西城故事》1961年百老匯原版錄音

此外,一幕在後台看望丈夫指揮樂團的費莉西亞,造型讓人聯想起葛莉絲.凱莉(Grace Kelly)接受奧斯卡獎座的晚禮服。似真又假的人物、場景、事件的仿造,一方面卻又熨貼著歷史般的質地,讓演員、觀眾因這種神秘、不尋常的相似性,剎那間陷入時光倒流的錯覺當中,宛如進入時代現場,達到歷史的再現。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榮獲奧斯卡影后的葛莉絲.凱莉

榮獲奧斯卡影后的葛莉絲.凱莉

這些大量的舊時代視覺文化致敬,除了提醒觀眾所見影像的虛構性,也藉由這樣的虛構性來交代:伯恩斯坦夫婦的相愛、結合,還有費莉西亞所認識的愛人,實際上也是異性戀謊言下的錯誤幻覺。

夢醒時分,電影畫面從黑白到彩色的時間切換,迎合家庭電視在 1960 年代後半期普遍彩色化的進程,戳破老式好萊塢電影般的愛情神話,銜接到男女主角關係在燈光黯淡、下戲轉身後,也註定要從夢幻墜入現實、由甜蜜轉為痛苦。


全文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附錄:音樂置入如何引動大師的情感漣漪

幕前演員和幕後配樂,於聲、於形都無法企及伯恩斯坦的足後跟,遑論要用音樂藝術重現大師風采。布萊德利.庫柏不諳指揮(儘管公關新聞稿提過他為戲學習指揮六年),而擔任本片音樂顧問、幕後指揮的美國中生代明星指揮亞尼克.聶澤-賽金的音樂詮釋又總是暗沉、躁進、粗暴。

所幸,在先天不足的劣勢下,布萊德利.庫柏聰慧地藉由非線性的音畫拼接、改寫、重組,把指揮動作、音樂演奏碎片化、精簡化,還有精準到位的音樂作品選用,賦予「雷納德.伯恩斯坦」豐厚的情感血肉,而不再只是唱片封面上的傳奇巨人。

以下,筆者將簡述幾段電影音樂的選用策略,如何建構出伯恩斯坦的感情世界。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歌劇《A Quiet Place》喪禮音樂鋼琴版:電影開場以鋼琴獨奏劃開寂靜黑幕,為電影故事破題。歌劇中用來為家族女主人送葬的音樂,轉而用來表達伯恩斯坦對亡妻費莉西亞的思念,清冽的鋼琴獨奏版,比起管弦樂團演奏的原版,更顯得孤寥空茫;此外,歌劇中對第二代子女和雙性戀女婿的三角關係的大力著墨,也投射在雷納德和費莉西亞崎嶇的一生感情。

芭蕾舞劇《Fancy Free》過度到音樂劇《錦城春色》:在伯恩斯坦向費莉西亞展示他「難產」的音樂劇創作《錦城春色》一段,被淋漓鮮活的放大。伯恩斯坦和費莉西亞於 1946 年認識,音樂劇《錦城春色》和其前身芭蕾舞劇《Fancy Free》則是在 1944 年──也就是二人相識前──就已公開發表。電影藉由平行時空對現實的改造,除了把《錦城春色》的發表時序延後,改成伯恩斯坦是在費莉西亞的鼓勵下繼續創作,催生出經典劇作的誕生。並在芭蕾舞幻想段落中,藉由伯恩斯坦對男性芭蕾舞者胴體的凝視特寫,投射他的同志性慾望,再讓伯恩斯坦換上舞者的水手服恣意揮灑。柔韌靈動的肢體律動,把伯恩斯坦從封閉時代中解放,展現他在挺拔男人表象下的真實陰柔性,並把虛構想像造成的歷史失真,化為人物深層的情感吶喊。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歌劇《大溪地風雲》(Trouble in Tahiti):電影在雷納德和費莉西亞熱戀之時,安插歌劇《大溪地風雲》──歌劇《A Quiet Place》前傳──的開場三重唱,由爵士單簧管開啟的短奏,過渡到詼諧戲謔的人聲。此劇是伯恩斯坦在 1952 年蜜月期間大致完成,故事講述美國郊區一對夫婦冷漠疏離的婚姻生活。諷刺的是,這部戳破美國中產階級生活假象的歌劇,也映照出伯恩斯坦夫婦不久也將如劇中人物一樣,陷入婚姻破裂的囹圄。

芭蕾音樂《Facsimile》:講述二男一女的三角難題,反過來影射作曲家伯恩斯坦、費莉西亞、還有其他眾多男性間紛紛擾嚷的感情關係。人之所以需要愛,並不是愛的本身擁有救贖、淨化的力量,而是因為愛所帶來的嫉妒、痛苦、焦慮、憤怒、絕望,使得局內人能時刻感覺到自己還活著。無論是伯恩斯坦在精神與肉體的掙扎、費莉西亞的失落和受辱,或是刺痛血骨的愛與痛,都質疑著二人的愛情究竟是真實存在?或只是逃逸空虛現實的移請作用?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西城故事》:這部音樂劇一直以來被當做同志慾望的宣洩和投射。電影採用《西城故事》序曲,銅管樂散漫的琶音下行和弦,和打擊樂、彈指聲如捉迷藏般此起彼落,畫面配上一身輕便的伯恩斯坦與同志友人乘車的片段,串聯起作品中潛在的酷兒愛慾和作曲家的私人生活,攝影機分別穿插費莉西亞和大女兒潔米的遠觀和俯望視角,看著他們悠閒漫行,同時又讓她們的臉孔在鏡頭前缺席,除了向 1962 電影版開場畫面致敬,模仿母女視線的鏡頭運轉也悄聲傳遞出她們的疑惑、嫉妒和痛苦。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連篇歌曲《詩樂集》(Songfest):伯恩斯坦在公園重遇愛人──單簧管演奏家 David Oppenheim 和第二任妻子 Ellen Adler 還有二人的女兒 Stella,音樂響起了《詩樂集》第三首〈To What You Said〉器樂版。歌詞採用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隱晦抒發同性之愛的詩作,取代男中音的單黃管和弦樂和聲,哀婉淒楚地帶出二人對往日情懷的追憶。與之對照,電影一再引述《詩樂集》第十一首詩作〈What lips my lips have kissed...〉,由愛德娜.聖文生特.米雷(Edna St. Vincent Millay)所作,詩人在死寂寒冬中憶及過往情愛、逝去的愛人,但她已經不再感到傷痛;電影把詩中提到的夏、秋意象,延伸比喻雷納德和費莉西亞的愛情變化:把費莉西亞比作伯恩斯坦生命中的盛夏,緊接著面對的竟是愛情破裂、妻子辭世的秋與冬,隨著夏日(費莉西亞)離去,伯恩斯坦只能以詩樂回憶這段傷害甚於幸福的愛。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劇照/Netflix

回顧電影中大量的「背對/凝視」鏡頭,無論是伯恩斯坦回憶中,費莉西亞的漠然轉身,或是她嫉恨苦澀地盯著假面丈夫的背影,又或者伯恩斯坦能讓病重妻子倚著後背的溫暖和力量,在片中常無法與她正面對望。對這個影響他一生甚鉅的女人,伯恩斯坦究竟是否曾經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