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3

By 黃曦

《青春(春)》:生命的寂滅之理

第一次,發現人不會有更好的命運

《青春(春)》在坎城影展播映後,王兵是這麼說的:「中國人的命運就是對強權的屈服。於是,剝削就自動地在織里發生,反抗是明滅的星火,根本難以燎原。」王兵從 2014 年拍到 2019 年,距離繁華夢遠的織里鎮上,機杼聲彷彿蓋過一切,搭配著刀郎、羅志祥、李玖哲、蘇永康等中港臺流行金曲,青年的青春愛戀就在這裡,而命運也在,但沒有更好的了。

很多人都說《青春(春)》殘酷,第一次看片的時候,我的目光全放在社會結構上,一群十幾歲、頂多二十歲出頭的孩子,多半只有初中學歷,從家鄉來到紡織廠賺錢,店面在一樓,工廠在二樓,集合宿舍就在更往上一階的三樓。

在電影結束拍攝的 2019 年,馬雲公開表示「996 加班文化」實為勞動者巨大的「福報」,年輕時不「996」,什麼時候才要「996」?

「996」亦即:早上九點開始工作,每天工作九個小時,每週工作六天。紡織廠的工作機制是一款衣服一個工錢,每月底由工頭結算每個人做了幾件衣服,可以換得多少錢──做一件衣服到底幾塊錢,都是月底才會知道的。

片中的年輕工人即使對工錢不滿意,也只是團繞著工頭抱怨幾句,他們根本不曉得群體的眾聲喧嘩該如何集結,並與資方談判,更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被扒開衣服地剝削著。日日裁布、對門襟的青少年男女真的沒有更好的命運,聊著戀愛話題時手也沒停歇過,這並非是甘於被剝削,而是個人之渺小,使得他們被推著只能成為工具,也只能在這裡度過青春。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第二次,發現電影沒有要做到什麼

影中人加工衣服,就算被命運降服,看上去也有些歡快;王兵也織著衣服,但極力抗拒讓影中人成為言說立場的工具;而花錢進戲院的我們,透過王兵的錄像所看見的我們不曾見過的真實,我們必須從中解讀、感受什麼?

王兵的鏡頭所呈現出的親密與自持,體現了社會現實和紀錄片拍攝倫理之間的兩難。如那幅《飢餓的蘇丹》,攝影機背後的記錄者,究竟能為「現在」做什麼?做不了什麼的我們,豈不是在旁觀他人的痛苦?

王兵所留下的片中的「現在」是人類史上必須的存在。再看第二次《青春(春)》,發現王兵留下的除了青年的個人生命史,還有青年面對攝影機時的無知。赤誠面對攝影機的被攝者們,其實並不明白攝影機的力量。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的生活影像現在被多少人給觀看著。李勝楠不會看見母親與工廠老闆面對她未婚懷孕的對話,只有觀眾會看見;陳妮不會聽見尹光晨獨自回到房裡播的那首道愛的歌,只有觀眾會聽見。

電影其實做不到什麼,至少對現在來說是這樣。

王兵的《黑衣人》以劇場形式捕捉文化大革命在音樂家王西麟身上留下的迫害,逼著所有觀眾在 60 分鐘裡,回顧已經被架空的歷史,這是他要眾人與他一起凝視深淵的痛苦,看一段不被承認的批鬥,是如何將一個人摧毀。

王兵的舊作《死靈魂》(2018)花了十三年紀錄在 1957 年至 1958 年間,被認定是「右派分子」而被送往夾邊溝進行思想再教育的倖存者們。他們的肉身與精神被消磨殆盡,僅僅只剩活下來的團塊,可王兵並無意為其抗辯,或為歷史辨明公義,而是欲探其本真,在歷史、軀殼、血肉底下,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電影並沒有非要做到什麼,至少對現在來說是這樣。

《黑衣人》、《青春(春)》和王兵過去的所有作品中,有著同樣殘酷的事實──真實的時間將消磨肉身,電影的時間將留住靈魂;但影中人並非不死,靈魂也非不滅。

是故,王兵是張望著眼界底下的真實,不為了寫下註解,就只是為了記錄,且不為此作結。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第三次,發現關懷可能是一種俯瞰

攝影術出現的那一刻,也就是班雅明在《攝影小史》中所說,「靈光」出現的那剎。而攝影作為電影的最基本元素,第一部電影的誕生就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並非用畫筆再現,而是完整擁有「真實紀錄」的時刻。我們得以捕捉看似靈光的瞬間,可在帶有階級的美學介入之後,影像便成了危險的事。

靈光消失了。而人類某程度地都成為不知該如何解讀影像的未來的文盲,意即,出現修飾、追求唯美,使影像裡的政治性逐漸模糊。王兵電影的出現,便是為了祓除在機械時代之後的複製,以及回到根本的古老影像本身。

所以,王兵的電影並不好看,卻又好看。

他是拋棄了一切電影語言,去掉了裁剪與編輯,只看生命本真斑駁的華美。

看了《青春(春)》第三次,我才明白王兵為什麼拍電影。

男孩和女孩坐在工作檯前,一面裁布,一面聊著戀愛。男孩向女孩告白,女孩問男孩懂什麼,她說自己的過去是一塌糊塗,男孩接著又說:「妳只是需要被愛」──女孩揪著男孩的耳朵,接著放開,接著跑出廠房;男孩嚷著耳朵好疼,接著追出去,接著跑進陽光裡。王兵跟了出去,陽光刺眼,影像過曝,他來不及管影像的好看,只想記下生命躁動一刻的好看。男孩女孩在房間擁抱嘻笑,他們沒有談戀愛,但這就是戀愛朦朧的輪廓。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男孩被女孩趕出了房間,王兵又跟著男孩一起回到自己的房間。鏡頭靠得很近,幾乎是臉貼著臉的距離,他沒有開口問男孩為什麼喜歡女孩,就只是將攝影機擺在他的臉前,看著他打開手機,播了蘇永康的〈愛一個人好難〉。

男孩用一首歌給出了答案。

歌曲第一句的「妳說妳還是喜歡孤單/其實妳怕被我看穿」接續了他和女孩說「妳只是需要被愛」的下一句話;男孩直接把音樂拉到副歌段,回應的是王兵沒有開口的提問──「想要把妳忘記真的好難/思念的痛在我心裡糾纏/朝朝暮暮的期盼/永遠沒有答案」。

第二對是熱戀中的情人,織廠放著鄧紫棋翻唱的〈喜歡你〉,他們依偎在織廠裡睡著,男孩幽幽地唱趙詠華的〈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第三對是狀態未明的情人,女孩枕在床畔,男孩沈默地抽著菸,中間混著原本週五不用加班的討論。

我這才意識到為什麼片名是「青春(春)」,第二部曲會是「苦」,第三部曲會是「歸」。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這是他們不會更好的命運,也是天下人無法超脫的苦。它看似虛無,所以你的、我的、他的本真相似──真正的歸,便是不刻意拆解,只回到太初。

那一顆過曝的鏡頭並不好看,但是很美。是王兵穿越了階級,看普天下人都擁有的困惑──所以他的影像才是真正將眾生視作平等的慈悲,才是在靈光消逝的現在,再次出現的生之動力。

嘗試從中理解「苦」的我,實是不夠慈悲地將俯瞰視作是關懷;而王兵的退讓,則是將自己置於其中,真正地平視。平視世間皆苦,平視生命本身的寂滅,平視扒開階級的眼光之後的,眾生的青春。

《青春(春)》電影海報

《青春(春)》電影海報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金馬六〇專題,請往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