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By 黃郁書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與《小行星城》:出戲,自由穿梭於睡夢與清醒

魏斯.安德森導演在 2023 年為我們帶來了不只一次驚喜。繼初夏的《小行星城》之後,中秋時節 Netflix 又上線了他的四部短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天鵝之翼》、《殺鼠之鼠》與《心腹之毒》,改編自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的短篇故事。達爾雖然以古怪逗趣的兒童文學聞名,如《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吹夢巨人》、《瑪蒂達》等,但他寫的成人短篇也相當精煉,戲謔的轉折裡藏著對人心的洞察,後三則故事即是如此。

安德森從小就很喜愛達爾創造的故事,以及他講述故事的方式,因此早在 2009 年改編動畫《超級狐狸先生》時,他便曾特地去到達爾生前的家,還坐在寫作小屋裡那張扶手椅上構思劇本,屋內擺設也成為狐狸先生書房的模樣。這次以《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為首的短片系列,更是直接從近乎完美復刻的達爾寫作情景開場──除了地板過於乾淨美麗、物品過於整潔清爽,其他各式細節如牆上照片、裝鉛筆的馬克杯、他書寫前的小習慣,都與 BBC 作家訪談影片裡的一模一樣,就像是達爾本人(雷夫.范恩斯飾)親自講故事給我們聽。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Netflix 提供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Netflix 提供

劇場式的舞台拉開序幕,敘事者接力跑般一個傳一個,從達爾到游手好閒的富二代亨利.休格(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進入他無意間讀到的書:印度醫生記錄了一位不用眼睛也能看見的老人,他說明自己如何向瑜珈大師請教,通過冥想習得透視能力。故事如俄羅斯娃娃層層拆開、再層層裝回,回到亨利.休格照著書中方法苦練成功,因此能在賭場輕易贏錢,但空虛隨之而來,讓他決定以此致力於慈善,作家則在他逝世後被找去書寫這位傳奇人物。

故事本身簡單有趣,演員們幾乎全程照唸的達爾的文字也非常生動幽默,但最讓人驚喜的還是安德森的呈現方式,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電影模式。比如「用演的,別用說的」(show, don’t tell)──這大概是小說家和電影人都聽過的黃金準則,在這系列短片裡安德森卻反其道而行,從人物性格到劇情發展,很多事情都並未真正「演」出來,而僅是口頭描述、搭配示意圖般的場景和動作,就像立體繪本中可以拉開又闔上的機關,每翻閱一頁都會蹦出繽紛的驚喜。也像是兒童劇場,在空間、技術和人力都有限的舞台上,工作人員在遞道具和換佈景時毫不隱身,演員們一人分飾多角,與他人對戲的同時還要擔當旁白直面觀眾;坐上融入背景的小木箱就能展現漂浮術,想漫步街頭就原地踏步讓身後大螢幕放映流動的街景。

當然,這可是魏斯.安德森,畫面中充滿魏式招牌的精緻細節和有創意的笑點,更重要的是,他結合繪本、收音機、劇場和電視節目的獨特形式,大大彰顯了故事調性和達爾寫作的年代與風格,也成功營造出我們小時候聽故事書的感覺,又或是長大後說故事給小孩聽的心情:在最初的最初,講故事的人不需要零破綻的演技,聽故事的人不需要沉浸式地入戲,我們只是單純對故事感到新鮮、對無論真實或虛構的世界充滿好奇,然後一起運用想像力。

《小行星城》劇照/環球影業

《小行星城》劇照/環球影業

事實上,類似的結構──從作家/記錄者的角度切入、創造故事中的故事,在文學和電影裡並不少見,安德森自己也已經玩過好幾次。他最直接的用意是藉此致敬創作者,但除此之外,他也持續賦予這樣的視角更豐富的內涵。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作家主要是聆聽和撰寫他人之故事,但《法蘭西特派週報》裡的主編和記者,已經開始在涉入事件與中立報導之間擺盪,並無可避免地在文章故事中投射了自身情感與關懷。來到《小行星城》,劇作家、導演與演員有現實的故事線,與舞台劇的虛構故事交叉並行,直至模糊了「真」與「演」的邊界,而《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系列在開頭、說到一半和結尾時,總會脫離故事脈絡,回到作家達爾身上,明顯地拉回觀影者的現實感,提醒著我們正在「聽」故事。

更確切地說,《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和《法蘭西特派週報》雖然某程度上運用了後設的敘事和結構,讓我們看見故事的作者和報導者,但他們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份,觀眾仍能「入戲」到電影的整體敘事。然而,今年的《小行星城》進一步深入對電影/虛構故事的後設思考,它和《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系列都帶我們再更往後了一層,從故事本身到故事的撰寫、演出與幕後,每當我們正要入戲,便被突兀的換幕或某種失序介入打斷,直到無法不看見說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自己,不得不從夢境般的他方醒來,面對虛構與自身所處現實的交錯關係。

《小行星城》劇照/環球影業

《小行星城》劇照/環球影業

巧合的是,同樣的(甚至不斷打磨進化的)魏式風格,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受到高度讚譽,但自從《法蘭西特派週報》之後,安德森電影的評價愈來愈兩極化。常見的評論是認為他陷入形式主義、空洞地重複自我,但在我看來,他所選擇的形式總是為了不同的故事量身訂製,借鑑於經典影視作品、亦融合其他藝術媒介,復古又創新的同時,始終保有個人鮮明的美學與幽默感,這是無論是否喜愛他的作品都值得肯定的。他的電影確實有許多反覆出現的基調和主題,但若要說空洞,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從早期軸線清晰的現代敘事愈發走向了後現代的跳脫和去中心,直至當今後後現代的碎片化,這是對新時代敘事的順應和反映。

而儘管,破除了大敘事中刻意讓觀眾身歷其境、代入角色的種種要素,確實容易令人出戲;觀看時雖然仍能各自投射共鳴,卻較難產生深刻的連結和感情。但「出戲」之必要,再沒有一個時代比我們更需要被點醒這件事了。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Netflix 提供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Netflix 提供

文學和電影裡的虛構故事已然太多,現實生活裡的更多,從《小行星城》所指涉且至今方興未艾的國族與戰爭敘事,到《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暗諷的資本遊戲,眼花撩亂的商品、各式認同與議題、乃至眾媒體平台上的人設,無處不是故事。而曾經的我們入戲多深,即使時常像劇中劇的奧吉及其演員一樣,納悶著為何要用烤爐燙傷自己的手,卻仍照做了,而導演說,你做得很好,不明就裡並不重要,繼續演下去就對了──把你自己當成奧吉,或者更好的是,就讓奧吉變成你自己吧。

「要先沉睡才能醒來(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小行星城》的尾聲,劇作家與演員們齊聚,發想著如何寫出一場戲,關於小行星城裡的人們因為共同經歷了謎樣的外星人事件,集體陷入深沉而私密的夢裡。正當大家紛紛模擬睡夢姿態,飾演奧吉的演員卻睜著明亮的眼睛,起身喊出了這句既篤定又模稜兩可的咒語,一下子感染了所有人。在全員著魔似的呼喊中,有些人也許會忽然清醒,也有些人正沉入更深的夢境?

不過,讓迷茫又悲傷的奧吉演員感到片刻釋懷的,也同樣是虛構的故事對白。他從導演那裡得不到足以說服自己的答案,逕自走向了窗台,遇見本該在劇中劇扮演亡妻的瑪格.羅比。她說,還記得我們被刪的那場戲嗎?你我在夢中的外星球相遇,聊著該對外星人說什麼好呢,聊著溫柔的期許。

《小行星城》劇照/環球影業

《小行星城》劇照/環球影業

大夢初醒,恍恍惚惚,我們就像那顆被外星人偷走又丟回地球的隕石小行星。就算清醒過來也不一定能理解被刻上的符號究竟何意,但至少可以試圖釐清、或選擇暫時置之不理。倘若不脫離夢境,將持續失重地漂浮於外太空、無法著地,可若不曾睡去,只會永遠待在一方小鐵柵裡。

唯有在入戲與出戲之間自由穿梭,故事才不會取代意義,而是能帶給我們探索意義所需要的無窮創造力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