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念平 于念平,想念的念,平安的平。從事藝術評論與哲學研究,並且是個接案影視編劇與出版社外聘編輯。夏日的夢想set:看書、曬太陽、睡覺、畫畫及在水裡漂。冬日的夢想set:看書、烤火、寫字、燉湯及喝酒。 常用的標籤 #影評 #李滄東 #釀影評 #釀電影 #電影評論 2020.08.25 影癡限定|「你的寶藏在我這裡,很安全」──記《鬼魅浮生》中的吳爾芙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導演說了一個鬼故事,意在帶給觀眾「平靜」。但平靜或許就是此片的恐怖之處。平靜是要懂得如何當一隻鬼魂,不過鬼又是什麼呢?電影開頭也是吳爾芙小說的第一句話:「不管何時醒來,總有一扇門正關上。」這個意象包含了聲音、動態、肉眼不見的風。因為看不見,所以你永遠可以說那只是風。 2020.07.15 北影+高雄拍短片|《主管再見》《雄雞卡克》《夜車》《未來的衝擊》 人的行為、性格、價值觀是與環境的共同構作,人要怎麼脫離原本的自己,是怎麼辯證都不會有答案、所以問了也沒用的問題。QA時,飾演弟弟仔的演員意外說了一個拍攝時印象深刻的事。他說「監獄的枕頭真的好臭,身上都是那個味道,我洗了兩週才洗掉。」味道要洗兩週,那思想要洗多久?或是真的得洗掉,才能有不一樣的命運嗎? 2019.06.12 那隻試圖挑戰上帝的蒼蠅:《莒哈絲的漫長等待》 另一個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離二戰又更遠了,它將不再傷害任何人了嗎?以下讀者要看見的不會是「傳奇女作家」莒哈絲,就像她自己曾在散文集《寫作》中寫過的:「我是平庸,平庸的傑作。」她的惡與善良、憤怒與愛、誠實與謊言都應是被展開好好討論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何去揭發「痛苦」對她而言比和平還要重要。 2019.01.23 于念平的 2018:物質與記憶的交會 當在對方的擁抱中,在親吻與愛撫、在無法重複的奇幻時刻裡,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承認愛真正在發生,它或許是一種只能由直覺去接近的能量,且絕對能夠超越個體間的距離而成為被分享的情感。但人需要語言的確認,在語言中我們發現一種寂寞與黑暗,認知與真實的裂痕產生了。 2018.11.18 愛瘋了影展|《魔愛食人灣》:究竟有什麼神力可以超越階級? 在《魔愛》裡,吞食不但是動詞,還是現在式,這一家人在光天化日下如肢解牲口般,在自家後院大剁人肉,又在前院大啖手指頭——此地階級分明的程度,竟然使不同階級的人變成不同「物種」!於是這樣想起來也不會覺得食人者特別狠心,至少不比食肉的人狠心。因為中產階級毫不猶豫地劃分自己與當地人的差別,不也是同樣的心態? 2018.11.02 愛瘋了影展|《愛情合眾國》:在天主賜予的肉體中,朝向最高等的愛? 當我們是在現存世界中找尋愛與存在的價值,會發現與另一個人面對面時,不存在宗教禱文中那種最好與最高等的愛,因為那是一種沒有身體參與的愛。但我們不應就此對人性採悲觀態度。人的有限性的確來自身體,透過其我們感受痛苦和精神的墮落,但也是透過這無法與靈魂分開看待的肉身,我們以行動、以撫觸去傳達愛。 2018.10.03 2018 女影國際觀摩|紀錄與事件,鏡頭之外發生了什麼? (《無法無家》、《被監禁的女人》、《性、手槍,再來點森巴》)不管在華達的劇情片還是影展的紀錄片中,創作者都是在尋求觀看的角度,將單一事件複雜化,使多種角度同時存在,最終想要呈現的不是事件中作為一個點的「真相」,而是指出這個事件本身就是由無限的點所建構的。 2018.07.20 《宿怨》與《聖鹿之死》 ──悲劇重演的意義 以電影敘事而言,《宿怨》固然是一個精彩的悲劇重演,且這樣的重演也有其價值,但《聖鹿之死》使得重演有了不同意義。當我們能用不同於重複或「遺傳」的方式去看待在社會中、家庭裡、個人的心理確實存在的情感與痛苦,一種新的屬於自身的悲劇性才能被發現,於是也創造非悲劇性的可能。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