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By 黃曦

從明亮走進朦朧──筆訪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編按:組成於 2008 年的台灣後搖樂團「聲子蟲 Bugs of Phonon」,由柯志明、盧律銘、邱新峯、甘偉均組成,以吉他、貝斯、鼓、電子聲響為器樂編制,風格融合器樂後搖滾、實驗電子聲響、詩歌童謠⋯⋯等,新專輯《遺心病》將於 9/20 於 Legacy TERA 舉辦專場。在此,釀電影編輯室與聲子蟲將透過筆訪方式,願與讀者、樂迷共同分享,那些發生在音樂背後的,生命的背面。


黃曦(以下簡稱「曦」):《遺心病》是一張串連六首曲目概念的專輯,分別透過患者、陪伴者、疾病、宿命⋯⋯等視角,從生理到心理上的徵侯、病灶、副作用,形塑出病期的困獸之鬥、癒後猶存的恐懼。此張專輯有著如劇本般的開展、轉折與作結,作為聲子蟲專輯的主概念發想,柯明是如何決定每一首曲子的編排,又要如何讓「概念」與「樂音」成為可以被閱讀的「故事」和「語言」呢?

柯志明(以下簡稱「柯」):我特別喜歡讀散文,尤其是自然文學。它的文章特性,是記錄下某一天、某一地、某個時刻所發生的事件、場景,與其中的心境變化,當我回頭看自己的創作時,我發現這也是一種散文式的紀錄。

我其實是用散文的概念,來開展專輯的概念。每一首歌曲都代表著某個當下的故事,我會依照這些故事裡發生的轉變,記錄下當時的情緒起伏,編排成專輯從潛伏、鋪陳、高潮到收尾的一體性。

接著,便是透過旋律將每一首歌曲的次主題置入其中,讓專輯歌序是有脈絡性的,同時也能呼應整體概念;最後,擔任製作人的盧律銘,就會用類似「編輯」的角度,來檢視、調整整體架構,好讓每一首歌曲都能在最關鍵的位置,發酵出最適合的氣味。

聲子蟲樂團演出幕後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樂團演出幕後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曦:這張專輯以疾病與病程包裝,背後或許有一更大的念想,是關乎於運命、死生之間的注定和復返,你們是否考慮過加入其他不同的樂音、聲響(例如:病床旁生理監視器的機器聲、台灣喪葬文化經常使用的傳統樂器),來呈現、詮釋更明確的音樂意象?

柯明:其實在創作初期,我們就決定要加入不同的配器,也想加入不曾用過的音效,來帶動整張專輯的核心概念。例如,以吉他扭曲的聲音代表狡猾的病毒、無定律的薩克斯風堆疊出留在心中的點滴、反覆的樂句傳達身體被破壞又重建的意象⋯⋯等。

盧: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曲子,都設計了一些扭曲的聲響在裡面,可能代表著病毒、病者、病原,例如〈一命〉在最後一段嘗試用合成器,模擬出心跳監測儀器的聲響,在作曲時當然會有明確的指涉,但回創作面向,還是希望聽者都能保留專屬於自己的解讀。

聲子蟲樂團演出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樂團演出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曦:專輯中有幾首曲子的呈現方式,如樂器音格的爬升,以呈現疾病的蔓生;鼓聲按節奏堆疊,代表病症爆發前的醞釀;又或是透過兩把樂器的互相競逐,表現病/癒、死/生之間的張力,這些器樂配置應當如何鋪排,是柯明和律銘在作曲/編曲階段,就已經共同決定並完整的嗎?

邱新峯(以下簡稱「邱」):聲子蟲的創作定調,以往都是由柯明而起,隨著過程與團員透過練團共同醞釀、想像,直到最後的成品定調。但《遺心病》挑戰了不一樣的方式,先由柯明、盧律銘先掌握段落的行進方式,讓我在拿到錄音室檔案時,就能連結明確的意象;接著調整我和阿甘習慣的編曲方式,以透過音樂基底(Bass & 鼓)明確地呈現出曲目概念。

柯:當然會有一部分的編曲工作,是在作曲階段就決定,但不會馬上完整的。在這期間需要多次的編曲討論、實際演奏,才能確定編曲安排能否完整地呈現曲目概念。例如,第一首歌曲〈破體〉的概念是「蔓延」和「擴散」,後面的歌曲依序以不同角度編寫,但也要透過反覆的練習與嘗試,才能透過異色的吉他音色、音效⋯⋯等呈現方式,來「抽象地」呈現概念。

聲子蟲樂團演出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樂團演出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曦:那團員之間要如何溝通、同步器樂聲響轉譯後的意象?

甘偉均(以下簡稱「甘」):這張專輯的主架構都已經由柯明、盧律銘完整,我們在練團時,只會針對細節進行調整。但這次的專輯概念,多半是柯明的個人經驗與感受,所以我在鼓的呈現就沒有大幅改動,只想盡力去呈現他心中想要的樣子而已。

盧律銘(以下簡稱「盧」):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音樂創作,即使創作者都有自己的意念,但對聽者而言,所有的解釋都是開放的。

在最初的編曲階段,其實有很多的想法都是直覺的感受,而這張專輯的主題和我、柯明的生命經驗,有著很大的連結,所以很多的感覺都是油然而生的。

如果我們要解釋,為什麼一把吉他的旋律往上,另一把就要往下與之對抗,或許就像是我們所面對的生命遭遇,經常是彼此糾結的。至於鼓和貝斯,在每一首歌的演繹裡,當然都有不同的創作想法,但是大方向來說,這張專輯是非常有目的性的,想顛覆聲子蟲以往的創作設定,想讓鼓跟貝斯擺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成為生命的核心,而讓吉他代表生命的遭遇。

聲子蟲樂團錄音幕後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樂團錄音幕後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曦:你們如何決定要將專輯中的哪一首曲目交給李瀧共同創作的?「副作用」精神上的含義,或許是因渴望於生,因此甘願苦痛,你們是如何解讀李瀧在詞中反復提及的狐狸寓意?

柯:我在一開始就直覺地選用〈副作用〉,這首曲子有一種陰柔灰暗的殘缺之美存於其中,很適合搭配李瀧的聲音。後來,她也完美地將曲子想呈現的氛圍轉譯在文字上,尤其她用「狐狸」的猜忌、詭譎形象,來代表病原體的不穩定、死亡是否到來⋯⋯等意涵,接著延伸出副作用對病人的影響,又更昇華一層代表了後疫情時代的大眾不安。

盧:〈副作用〉的創作過程比較特殊,是柯明決定加入人聲,並由聲子蟲確認編曲後,才交給李瀧自由發揮。李瀧擅長創作的是寓言般的詩文,而我作為聽者的角色,其中最有感覺的寓意是「死亡」。「死亡」在李瀧的創作裡變成有生命的角色,但死亡和生命的本質又是相互抵觸的,只是當狐狸說「狐狸不是我的名字」時,就會延伸出在生命狀態中,攸關「我是誰」的命題,而這就是作為寓言體的歌詞,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邱:我去年看了李瀧的台灣專場,她為了要讓觀眾更好地融入,所以把歌詞翻譯成中文,這是很好的呈現方式;同時,也因為看過專場,我才能理解李瀧為什麼選擇以提問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拋給群眾。

回到〈副作用〉裡的狐狸──理解生/生命為何?這是伴隨著死,因而需要面對的巨大未知。

在曲末重複低喃的「是死了?還是活著?」一直讓我想到《全面啟動》最後一幕的陀螺,它究竟如常轉動著?還是最終停止了?這雖與生死無關,但在意象上也成為生死的關鍵。不過,我暫時沒有解答。

聲子蟲樂團形象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樂團形象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曦:你們是如何理解〈副作用〉一曲,關於尋找名字、看見死亡、迎接未知⋯⋯等寓意?

盧:藉由狐狸提出「狐狸不是我的名字」這個設定,我們看見的是名字作為一種標籤,而藏在名字底下的提問,便是我們如何透過名字來定義自己,或是被他人定義。

我在英文歌詞寫下「I want to hide in that shadow/when the sun comes up」,是把名字比喻成影子,意指不管它變成什麼樣子,終將永遠如影隨形。其中,還有一段歌詞寫道「Staring at that mirror/I’m not the man that you’re looking for」同樣是圍繞著名字與認同的主題,想呼應的就是李瀧所寫的,狐狸對著鏡子說:「鏡中的我並不是狐狸。」

回到〈副作用〉的最大命題,我們嘗試用音樂、詩詞描述的「副作用」,其實就是當一個個體經歷重大的疾病、傷痛時,經常會在復原過程中,懷疑起自己究竟是誰,又或是恢復了還能否作為原來的自己。

柯:在專輯內文,我寫道:「死亡是進行中的儀式,而疾病是敲響儀式的大鐘。直到死亡完成,被留下的生命便成為偉大的繼承。」其實人類時時刻刻都在面對死亡,但我們總是避而不談,因此錯過了關係,抱有遺憾。但是,我們如果能夠開始去面對死亡,理解那隻狐狸,那麼死亡來到的那刻,或許就能真正地將願望與念想傳承下去。

聲子蟲樂團形象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樂團形象照/影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筆訪後記

在歸返屏東老家的路上,幾次循環了整張專輯,我便發覺其中密隱的牽引。

原本以為這張專輯會是我「想像中的」聲子蟲,原本也以為最喜歡的曲子大概會是有李瀧獻聲的〈副作用〉,但我卻在第一首曲目〈破體〉的後半段,感覺到了一種明亮。

像是在暖和的日子,搭乘區間車,一路搖晃,行到六塊厝車站,你知道下一站就是屏東。準備落車。你開始盯著火車窗外,悠忽而過的稻田、矮房,金黃色的陽光刺眼地,一閃一閃地打進車窗裡,打進你的眼睛裡。

我想我是在那一刻,理解到這張專輯的編排意義,那是面向死亡,由死而生的生,因此段落的重點便在生──可是沒有走過那一遭死亡,何來看見生?

這件事讓我想起 2021 年的農曆新年,邁向一年之初的時節,我的父親診斷罹癌,發現時已是末期,即使經過醫生的建議,嘗試了質子療法、標靶治療,他很快地被判定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最後死在了那年夏天。

作為一個屏東的角頭,父親的葬禮舉辦隆重,即使喪葬期間已為大疫之年,可我在那些誦經摺紙的日子裡,像是把這輩子應該要遇見的人都遇見了,好像看見了一個落寞的地方,一個落寞的男人,背後有這好多的生命。

父親告別式那天剛好是我的生日,算命師說,那對父親的超生實好。我感覺這半年間的南北往返,自己的生命似乎因為父親之死而多所耽擱,我的生命好像也跟他一起停了下來,但我卻也在他的疾病與死亡裡面,看見了一個人想要活著的,最純粹的嚮往。

而這次回屏東,同時為的是中元祭祖,也為伴母親做生日,我這才連結起了,為什麼這張專輯走到了最後一曲,是必要、也必須,再次地自明亮走進朦朧。

筆訪、撰文/黃曦
圖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THE CURE》專場視覺/圖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聲子蟲《THE CURE》專場視覺/圖像提供:聲子蟲 Bugs of Phonon

演出日期及時間:2025/09/20 (六) 20:00
演出地點:Legacy TERA(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99號)
票價:預售單人票 1200元 / 預售雙人套票 2000元 / 身障票 600 元 / 現場票 1500元
購票資訊:請由此
解藥是 命運倒轉死亡
解藥是 求生的慾望
解藥是 遺心病終曲
解藥是 彼此因愛聚合的這一生

新專輯曲目首演,經典蟲鳴後搖再升級。依然強光高音壓,依然重量級轟炸,卻也多了疫變後溫柔癒合的包覆力量。

全力以赴,期待與你,病者傷者陪伴者,在 live 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