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2
By 黃曦
我還在香港拍電影──周冠威的十年與其後
編按:2024 年,周冠威來台拍攝新作《Deadline》(暫名),我們有幸在台灣見上一面,同他聊聊這幾年間的變化。近日,思起這次的見面,故將舊語整理,與讀者一同分享,十年前後,依然留抵香港,依然在拍電影的周冠威。
2021 年夏天,第 74 屆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通「康城影展」)倒數四天,《時代革命》(Revolution of Our Times)進行了對少數記者的秘密放映,並於兩天後的 7 月 16 日舉辦世界首映。同年底,第 58 屆金馬獎,《時代革命》獲得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上,導演周冠威於線上發表得獎感言,他說:
「仍然留在香港的,包括我,很多流亡海外的,或者現在在監獄裡的朋友,縱使你們沒有機會看得到,但我很希望,我祈求天父,單單是這部電影的存在,都可以給予你一份安慰,一個擁抱。」
同年,其他部香港電影《少年》(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濁水漂流》(Drifting)、《花果飄零》(Drifting Petals)也分別在金馬獎入圍多項提名及獲獎。
那是當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一年。在《時代革命》的幕後,周冠威是唯一具名的製作人,而片尾名單所有匿名的、化名的一班手足,都在花木、淚水、雨傘、豬嘴之下,成了「他們」──周冠威們。

《時代革命》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再後來,電影先後於世界各地映演,並於 2022 年 2 月 25 日,在台灣正式上映。
《時代革命》當然沒有機會在香港進行放映。而 2024 年 5 月,尖沙咀「The ONE」原訂特別放映周冠威在 2019 年執導的劇情長片《幻愛》(Beyond the Dream),在毫無說明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取消;周冠威於社交媒體上寫:「很多人想我消失於公共領域,但我仍有話要說,我仍在香港,仍在好好拍電影。」
距離 2019 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而今已經六年。
2024 年,周冠威來台灣拍新作品期間,我們碰上一面。我記起他曾經說過,希望《時代革命》是「屬於每一個有良知、有公義,為香港流過眼淚的香港人」,這一次見面,他說,對不起,每次談到香港,都有種說不出的傷感。
而看電影、拍電影,就是他處理傷痛的方法。面對《時代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悲慟,周冠威嘗試以《一人婚禮》(Say I Do To Me,2023)平衡,一悲一喜為的都是在創作上自我調節,也認明生而為人的複雜情緒。
《時代革命》的剪輯結構與《一人婚禮》的劇本結構其實很相似,同樣是在簡潔中以理性的目光梳理事件,也不逃避面對情感與創傷;而《一人婚禮》的喜,反倒讓周冠威看見《時代革命》更深的悲。

周冠威導演專訪/專訪攝影:彼得吳
不同於其他幾部講述運動的紀錄片,《時代革命》以更為巨大的背景,組織起大事件與小人物,但不聚焦在特定觀點或被攝者身上,少了大悲大慟,多了不卑不亢,與更多的理性和清澈。
其中,周冠威特別提到戴耀廷。
「戴耀廷是法律背景出身的,他在 2014 年的佔中運動裡,堅決主張『和理非』、用『愛與和平』來進行運動,但我在片中想透過現在的勇武派角度來看『愛與和平』,也想知道戴耀廷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理解私了、裝修⋯⋯這些『違法行為』;反過來,勇武派的抗爭者裡,被攝者其實是一名對社會富有人文關懷的社工,那麼,他又怎麼會選擇做勇武派?」
周冠威不只希望《時代革命》能記錄下發生在香港的、不能被遺忘的這個時代,他也希望在情感之後,能為觀眾帶來理性的反思:一個人何以做出如此的選擇?一個國家何以走向當今的境地?

周冠威導演專訪/專訪攝影:彼得吳
2009 年,當周冠威寫下《十年:自焚者》(Ten Years,2015)短片劇本時,香港社會正在爭取於 2012 年進行普選,運動後來以失敗告終,周冠威說,當時香港人的抗爭意識仍處於壓抑狀態,而他選擇以「自焚者」作為主題,則是他個人的爆發。
「『一國兩制』的謊言對照著現實,我發現自己已經忍無可忍。」周冠威想以創作展現壓抑,他也認為抗爭的極致終有犧牲,而極權的壓抑終以創作展現,因此《十年:自焚者》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也是他刻意引導觀眾開始思考究竟何謂真實、何謂虛假。
走到《時代革命》,則是無數香港人壓抑不住的集體爆發,更是周冠威透過每一次的創作,不斷靠近國家的謊言之後,發覺自己更加需要誠實。
自《十年:自焚者》、《幻愛》、《時代革命》到《一人婚禮》,周冠威談的都是「謊言」,不只是揭開謊言與瘡疤,其中也有他對誠實的執著。「如果問起原因,或許是因為我的父親是一個不介意說謊的人,可能正因為他並不在乎誠實與否,反倒讓我更加在意。」這才是他拍《時代革命》的原因──因為害怕失去真實,害怕失去誠實的價值,害怕在一個充滿謊言的政權之下,謊言將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因此,他才決定用電影刺破現實的虛偽。

《時代革命》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這是周冠威拍了好幾年的電影之後,才想起來的。
在周冠威的記憶裡,父親經常帶他進戲院,從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的動作片、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系列,到成龍的功夫片,父親領著他看遍充滿男子氣概的電影,他卻長成了父親並不喜歡的陰柔性格,而父親也並不是他理想中的樣子。
「我發現自己是渴求關係、渴求成長的人,只是家人和學校都沒有辦法滿足我,爸爸可能也不曉得怎麼和我對話,所以才帶我進戲院,因為這樣就不需要溝通,只要坐在那裡看電影就好,而電影就這樣成了我最重要的東西。」周冠威尤其記得在 15 歲時看了《伊甸園東》(East of Eden,1995),電影講的同樣是一名渴望父愛的年輕人,周冠威發現自己的生命就這樣被說出口了,而那一道與生命的共鳴,並不是他如何地理解了電影,而是電影如何地理解並且接住了他。
某程度上,電影成為周冠威的父親,給予他探索世界的渴望,也帶著他去尋找答案,去思考自己是誰?世界是什麼?愛是什麼?公義是什麼?
而他的政治啟蒙,則是在十歲時,於電視上看見八九六四。當時的周冠威或許還不明白何謂「政治」,但他意識到在家庭之外,他還有另一種身分──是社會的公民。作為一個社會的公民,他看見世界的另一面,發覺自己與世界存在著一份責任,對付出和犧牲的理解,對國家與政治的好奇,都在當時埋下種子。

周冠威導演專訪/專訪攝影:彼得吳
在《時代革命》開拍之後,周冠威更全面地意識到自己必須完全地參與其中,同時作為公民,也作為紀錄者。即使現今香港的政治氛圍變得更加壓抑,周冠威仍選擇作為一名創作者,繼續留在香港拍電影,不只是抱著使命感與責任感,更是為了持續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
「我想留下來,繼續面對這一切,是香港需要『倖存者的聲音』,而香港電影也需要『堅持的存在』,在面對極權的黑暗時,我選擇讓自己暴露在陽光之下,這樣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抗爭。」
周冠威依然在拍電影,依然在香港拍電影,不過看著現在的香港與香港電影,他感覺當今的香港電影仍被巨大的迷霧籠罩,前行的腳步除了迷惘,也缺乏自信和踏實。

周冠威導演專訪/專訪攝影:彼得吳
如今,他再次將視角轉向台灣。當《時代革命》片尾選擇在台灣結束,是串連起整場運動與周冠威的個人堅持,而 2025 年的台灣,正處在選擇的路口,這一次的我們要如何選擇?
或許,我們應該將眼光望向隔海的獅子山,並且記起李怡先生搬遷至台灣長居時,於《時代革命》首映座談上的囑咐──1970 年逝世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臨終前不久接受電視訪問,記者問他:「如果這段視像(影像)在一千年後被人們發現,就像深海古卷那樣,對那時代的人,你有什麼話說?」
羅素說:「智慧,就是真實。即使是你不想見到的,或你不願相信的,又或認為揭露出來對社會可能不好,但真實就是真實。真實就是 true,就是真理,就是智慧。」

《時代革命》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採訪、撰文/黃曦
專訪攝影/彼得吳
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責任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