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0
By 彼得吳
《猜火車》:猜什麼樣的火車,選什麼樣的生活?
初看《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只道此片深受文藝青年喜愛。猜火車?怎麼猜?猜什麼樣的火車?片名令人心生疑惑,甚至有種故弄玄虛之感。畢竟,只要看過這部電影就會知道,就內容而言,《猜火車》其實從頭到尾跟火車沒有什麼關係。
後來才知道,猜火車(trainspotting)一詞是同名原著小說中,主角 Renton 和暴力狂 Begbie 兩人在一處廢棄火車站上廁所時,遇到了一個落魄的長者,他開玩笑地問二人是不是來這裡「看火車」(trainspotting)的。
關於「trainspotting」的含義,眾說紛紜。字典釋義,trainspotting 是指鐵道迷的興趣愛好,即觀察記錄火車的型號、車次等細節資訊;也有人說,trainspotting 是一種遊戲,在火車會經過的地方猜測下一班列車經過的時間和目的地,藉以打發時間。就好比平常無聊,去數路過的白色轎車有幾輛,或猜想等等經過路口的第一台車會是機車還是汽車,無論是興趣嗜好,還是單純打發時間的消遣,至此,這個詞的不同解讀都是中性的。
甚者,有一說法認為,在施打注射毒品(如片中的海洛因)時,吸毒者通常需要找到可用的靜脈,而這個過程與觀察火車、記錄型號有些類似──都是一種專注的搜索行為。因此,有人將 trainspotting 延伸解讀為「尋找血管以便注射毒品」的隱喻。而作者歐文威爾許(Irvine Welsh)的原著小說及其改編電影都深入描寫了一群愛丁堡癮君子如何沈淪於毒品之中,將這個詞與毒品行為聯繫在一起的詮釋,其實並不唐突。

《猜火車》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儘管這種解釋被廣為流傳,但歐文威爾許本人並未明確表示 trainspotting 與施打毒品、尋找靜脈的行為有關。他在訪談中強調,書名主要源於小說中的場景,而愛丁堡過去確實有個廢棄的火車站,在棄用之後便成了無家者和吸毒者常去的地方。藥頭在那賣貨,毒蟲去那拿貨,為了掩人耳目,就說是去看火車(trainspotting)。
回過頭來,如果我們細究原著小說裡那位無家者的玩笑話,會發現這個標題回收意味之深長與值得玩味之處,甚至,我們也可以與電影的開頭/結尾相互思考、對照。《猜火車》開場,隨著 Iggy Pop〈Lust For Life〉狂放鼓點一下,Renton 在大街上狂奔逃竄,逃避追捕;片尾,Renton 捲款潛逃,遠走高飛,留下熟睡的 Sick Boy 和 Begbie,並留給 Spud 一捆鈔票作為好友最後的人情(如果沒有這一幕,觀眾大概會恨死 Renton)──他的逃離從來沒有方向,以為自己選擇自由、選擇生活,就算開頭/結尾臉上掛著一抹近乎歇斯底里的笑,可視線望向前方的同時卻不知道下一步在哪,於是目光失焦,如同片尾那顆鏡頭,聲稱自己選擇生活,卻逐漸模糊。
在這樣的視角下,「trainspotting」不僅是毒品交易的行內暗語,其詞義本身更像是一種人生狀態的象徵:一種徒勞的凝視,一種沒有目標卻執迷其中的行為。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Renton 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選擇毒品、選擇逃亡、選擇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自己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一種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一個更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猜火車》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時隔二十載的《猜火車 2》(T2 Trainspotting,2017),Renton 向 Simon(Sick Boy)的事業夥伴 Veronika 解釋道,「Choose Life」本來是八〇年代的反毒宣傳標語,後來被他們「加料」使用,用來諷刺各種事物。
第一集為人津津樂道的 Choose Life 反體制宣言既辛辣又玩世不恭,對物質主義與資本世界主導下的生活選擇進行猛烈的嘲諷,就像是在反問觀眾:所謂正常生活到底有什麼好選的?到了第二集,Renton 對 Veronika 說的現代版 Choose Life 獨白則更具時代感,充滿了對現代生活虛無且麻木的控訴。
而 Choose Life 獨白的整體脈絡,是一種「積非成是」的機智嘲諷。透過一連串日常卻荒謬的現代生活選擇,對照出「我們並沒有真正選擇生活,而是選擇了某種虛假存在。」的苦澀真相。原本作為反毒口號的 Choose Life,在 Renton 口中變成了一種嘲弄世界的方式,藉此諷刺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追求無謂的消費、科技、假象關係與空虛人生。
不論是 trainspotting 還是 Choose Life,都揭示了《猜火車》系列中最關鍵的主題之一:徒勞的選擇(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了也無所謂)。
因此,選擇工作、選擇家庭、選擇一台超大電視機,似乎與選擇海洛因、選擇安非他命、選擇苯二氮平類藥物無異,都是一種無意義的執迷。只是我們更加容易寬恕前者,因為它看起來比較正常、比較社會化,但本質上,它們都像一種麻醉,一種讓人得以暫時忘卻自身困頓與空虛的止痛藥。
透過這些無意義的執迷,我們在追尋/逃避些什麼?

《猜火車》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初次看完《猜火車》,深刻感受到一種不協調感,只因 Renton 最終背叛的行徑,並不能理解為單純的棄暗投明,那抹笑、那句「我會變得跟你一樣」讓人毛骨悚然。只因 Renton 比誰都清楚,「我會變得跟你一樣」──有工作、有家庭、有大電視機,並不是人生的完美解方。片尾,Renton 真正信仰的既不是 A(主流價值觀),也不是 B(毒品),那究竟為何物?
深究起來,Renton 自始至終的選擇,除了意圖「擺脫某物」,並沒有更崇高的動機(否則又怎麼會戒毒後再次被慫恿試貨)。他只是需要一個理由讓自己感覺活著,「像是」在邁向某個目標。因此,他的選擇從來都不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光譜轉變,也不是浪子回頭的戲劇性悔悟,而是另一種更深層的背叛──選擇毒品。這是他對普世價值的第一次背叛,選擇離開毒品、而後離開夥伴,則是對第一次背叛的反叛。

《猜火車》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而這種反覆背叛的結構,正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4)裡的薩賓娜,「背叛,就是走出行伍。背叛,就是走出行伍並且走向未知。」薩賓娜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比走向未知更美,Renton 亦然。對他而言,背叛不是單純的反抗或自毀,而是試圖擺脫僵局、進入新場域的過程,是一種對自我存續的確認。透過背叛,他不斷走出既有的狀態,才能一再重建自我,證明自己還在選擇、還在改變。他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運作中的狀態,是那種不斷行走、選擇、背叛與再選擇的過程。
選擇背叛,是 Renton 的角色命題,也是巨觀下的人性命題。只因選擇的意義本在於獲得某物,而背叛的核心意義則不然,在於擺脫。當我們(Renton)一再捨棄那些生命中使我們難受、沈重的事,以為那樣就能輕鬆地活下去,但最後才發現,身上已經沒什麼留下的了。正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寫到:「第一次的背叛是無從彌補的。第一次的背叛在連鎖反應之下,引發了其他的背叛,而每一次的背叛都讓我們距離背叛的起點越來越遠。」當人背叛了一切,還能背叛什麼?只剩下過去的背叛本身了。
而背叛的終點,是一場虛無。

《猜火車》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