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8

By 香功堂主

《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我們追求的是真相?或一則精彩絕倫的故事?

洛杉磯市中心的賽西爾酒店(Cecil Hotel)於 1927 年開始營運,賽西爾是一家經濟型酒店,擁有超過六百間客房。酒店位於洛杉磯遊民區,住客較為複雜,曾經發生過多起命案。八〇與九〇年代,知名的連環殺手理察.拉米雷茲(Richard Ramirez)和傑克.恩特維格(Johann “Jack” Unterweger)都曾投宿過賽西爾酒店,使得酒店的名聲更加地惡名昭彰。

2013 年 1 月 31 日,獨自前往洛杉磯旅行的 21 歲加拿大籍女學生藍可兒與家人失聯,警方前往藍可兒下榻的賽西爾酒店調查,並公布一段藍可兒於酒店電梯內的監視影像,盼能透過群眾力量找到藍可兒下落。藍可兒在這支約 4 分鐘長度的影片中,行徑詭異,立刻引發網路瘋傳,各種謠言與揣測四起,讓案件愈發地撲朔迷離⋯⋯

Netflix 紀錄片《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共有四集長度,鉅細靡遺地交代藍可兒事件始末,並從不同角度探討這起事件引發的爭議與後續漣漪。

當年藍可兒事件能夠受到矚目與熱烈討論,主因在於警方公布的四分鐘影片。這支影片何以能夠引起觀者的強烈情緒反應?一,賽西爾酒店本身的黑歷史,讓事件染上一層神秘色彩;二,這是藍可兒失蹤前的最後一段影像,「年輕女孩」的失聯與可能受害,放大群眾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感;三,影片的畫質極差,細節模糊,人們可以根據影片做出多種猜測與解讀;四,藍可兒的舉止怪異,包括一口氣按下多個樓層的電梯鈕,一會兒站在電梯角落、一會兒走出電梯外探頭探腦、一會兒又在電梯門口揮舞雙手,像是在躲避某人或者與某人對話。影片僅有四分鐘長度,但「資訊量」龐大,群眾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合理解釋,更強化人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上述四個條件,激起(滿足)群體偌大的「想像力」,網民們亟欲從影片中挖出可能的線索,猜測藍可兒是否有吸食毒品,才讓她的行徑變得詭異?鏡頭之外,是否有神秘人士在控制藍可兒?電梯門為何遲遲沒有關上?藍可兒在離開電梯後,到底去哪裡了?她是否遭人綁架?賽西爾酒店與警方是否有涉入這起案件,並且幫忙掩蓋證據?

《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前三集拋出多種論點,從遊民與毒品問題到質疑酒店暗中變造監視影片的猜測,從結核病投毒到一連串神秘的巧合等,觀眾被捲入各種天馬行空的「情節」中,讓人感到恐懼卻又深受吸引。影集後段突然話鋒一轉,討論起網路現象。

藍可兒事件能夠引起矚目,在於這支四分鐘影片,提供群眾一個「高概念」的故事,而且細節全數交由群眾自行發揮。網民逐步拆解影片內容,從中發現諸多疑點,並從藍可兒的網誌裡,找尋各種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可能的真相。

然而,當人們越來越執著於單一事件,並深陷於特定的觀點(想像)之中,會否更接近真相?或反而離真相更遠?藍可兒失蹤兩週後,酒店人員於屋頂水塔內發現藍可兒的屍體,網民情緒更加激動。新聞媒體發文「指控/暗示」一名曾經入住過賽西爾酒店的重金屬樂手 Pablo Vergara 是可能的嫌犯,並且表示 Pablo Vergara 創作的歌詞與 MV 影像,根本是在暗示自己跟藍可兒事件有所關聯。

媒體與網民在沒有做任何事實查核的前提下(藍可兒失蹤當時,Pablo Vergara 根本不在洛杉磯),逕自對 Pablo Vergara 進行網路霸凌,控告他是殺人兇手,威脅他要以命抵命。就連法醫於數月後公布藍可兒的屍體檢驗報告,判定藍可兒體內無特殊毒品反應、無他殺嫌疑,屬於溺斃意外,部分深信陰謀論的網民依舊拒絕接受警方呈交的判定結果。

「當新聞發佈說她(藍可兒)的死亡是意外,沒人跟我道歉,沒人跟我聯絡,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真的很不對,大家不該拍拍屁股就走,我們得要對自己的言行更負責。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任何人都可能遇到,這很嚴重。我撐過來了,但是⋯⋯許多人被網路霸凌,卻沒能捱過,依我看來,那地方直通地獄,這一踏進去,就會發生壞事。我後來領悟到,我只是那個地方的另一個受害者,只是方式不一樣。」Pablo Vergara 說。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讓群眾得以參與辦案,提出不同的見解,但網路也成為各種不實謠言的溫床,甚至影響人們判斷事實的能力。《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後段讓人看得心有戚戚焉,我們在這部紀錄片裡看到當代社會的困境,看見人心多麼容易被聳動的言論與視聽所綁架,變得偏執與盲目,寧願相信證據不足的謠言,也不願接受科學給予的答案。真相就在眼前,依舊選擇視而不見。

這讓我想起熱情(狂熱)的影迷會反覆觀賞他們深愛的電影,並做出深度剖析,這群影迷常會提出許多令人嘖嘖稱奇並歎為觀止的論點。但有些論述實在是過於細節(例如畫面中某一個看起來「有點不尋常」的物件擺設或人物反應),會讓我忍不住想:影迷們挖掘出來的「彩蛋」,究竟是導演刻意埋下的線索,或只是影迷們的「過度解讀」?

或許,人類天性就是喜歡聽一則「好故事」(鄉野傳說、神話故事,總是比正史還更吸引人),簡單且合理(但不有趣)的答案,並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藍可兒事件是個悲劇也是個警惕,提醒人們對社會安全網的重視,給予躁鬱症者更多的關注與理解,才能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提醒人們關注階級的困境,賽西爾酒店的惡名不該全部怪罪於飯店,政府對遊民區存在多年的毒品與犯罪問題的漠視和欠缺積極處理的態度,才讓該區的暴力事件不斷重複上演。藍可兒事件也提醒我們注意網路的移情作用,許多網民投注大量的時間與情感在不同的事件與人物身上,變得過度執迷,導致最終結果跟自身預期的不同時,內心產生抗拒,拒絕接受真相,也拒絕對話(這樣的問題在 2021 年的今日愈發嚴重,而且迫切需要被處理)。

《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結尾,追查藍可兒事件多年的網民們在一一剔除掉陰謀論的各種可能性後,終於接受藍可兒是意外溺斃的結果。他們一邊自省過往如何地感情用事,才會看不清真相,一邊讀著藍可兒留下的網誌,表示藍可兒是個真摯勇敢的人,並說她的文章讓很多人找到慰藉,也讓自己感到不孤單。看著《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的結語,我想著:這仍是一種移情作用吧?人們終究還是把他們對藍可兒的想像與期待,投射到了藍可兒身上。也許,人們之所以會如此熱衷地討論與試圖解開藍可兒的死亡之謎,不是為了藍可兒,而是為了自己。為了人類天性裡無法抑制的好奇心,為了流量與關注,也為了自我安慰,期待自己不只是一座孤島,而是被關心(接納)的群體一份子(尋求認同)。

全文劇照提供:Netflix